四百零八 條件(上)(1 / 2)

別的不說,蕭如薰之下這一百多萬漢民絕對是吃得飽肚子過得下去日子,別無他求,隻求安穩度日,要是能送子弟去讀書就更好了。

蕭如薰也想,但是他麾下能識文斷字的人本來不多,能通儒家經義的更少,他手下隻有三個正統士子,袁家父子和陳龍正,三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絕對抽不出時間來給這些百姓的孩子們教書。

再者說來,現在他們的日子也就是吃得飽肚子,不會餓肚子,但是距離父母兩人供養一個讀書人還是有些距離的,明朝比宋朝更加重視科舉,但是也隻供養了三十萬生員。

讀書人是需要國家出錢出糧來養的,考取生員就能得到國家的祿米,雖然少,但是乘以三十萬,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這是國家方麵的投入,民間讀書人自己也需要投入,官辦學府是你考取生員之後才能進入學習的,但是你考取生員之前,需要進入私塾讀書啟蒙,號蒙學,政府是不管你的蒙學的,蒙學在地方多是士紳捐資,或者族人出錢聘請生員當老師來教授族內弟子讀書。

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有錢人,沒錢,根本讀不起書,一個農民家庭,算三口之家吧,父親算一個勞動力,妻子算半個,孩子長大以前也算半個,也就是兩個勞動力,十幾畝田地是繳納苛捐雜稅之後養活三口人所必需的,但是一個勞動力是無法完成那麼多農活的。

孩子長到七八歲左右就要開始下地幫著幹活了,十一二歲就是一整個勞動力了,你突然讓孩子脫離農業生產去讀書,那豈不是要累死父母?

所以現在雖然有了土豆和玉米的種植,加上一年三熟和六年不繳納賦稅的福利,農民的日子的確是好過了不少,安穩的生活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嬰兒潮。

蕭如薰年前派下去的人口普查官員報告,這幾年的新出生人口一年比一年多,不少家庭都是三個四個孩子,如此這樣的話,生產量的提升就被猛增的人口數量給抵消了。

除去農民自己的問題之外,蕭如薰自己手裏的小錢錢也不是很夠,如果想要讓農民接受孩子讀書,起碼要管孩子一頓午飯,要有校舍,要有筆墨紙硯,要有老師,要有廚子,這一筆一筆的錢算下來,沒有幾十萬兩銀子是辦不成事情的。

大明朝這這銀子的確值錢,但是辦教育本身就是一件燒錢的事兒,也不指著能有什麼經濟上的回報,就希望能有更多的讀書人給國家服務。

可話又說回來,緬甸鎮算是軍鎮,朝廷從未提過在緬甸鎮設立學官,允許緬甸鎮居民參加科舉考試,讀了書自然就指著考試,可是考試就要牽扯到學官和生員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的要和文官產生交集,蕭如薰現在還不想和文官產生交集,所以辦教育的事情就被延後了。

計劃是提出來了,但是由於經濟政治上的考量,蕭如薰覺得這些年緬甸鎮還是繼續扮小透明比較好,他的羽翼還沒有豐滿,還沒有士子願意投靠他,幫著他建設緬甸鎮,以袁黃在家鄉的名頭也就招來了一個陳龍正,就可以想象那些讀書人是何等的鄙視蕭如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