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為什麼求見蕭如薰,為什麼那麼鍥而不舍,蕭如薰是一清二楚的,正是因為如此,蕭如薰才不見他。
他想要讓基督教在中國大地上廣為傳播,而這是蕭如薰無論如何絕對不允許的,利瑪竇本質上來說是想要利用蕭如薰,但是那麼多年,利瑪竇已經漸漸模糊了自己的本意,可是放在蕭如薰這裏,蕭如薰從來沒有一秒鍾忘記自己是在利用利瑪竇。
他和利瑪竇之間遲早會有無法調和的矛盾,而這個矛盾卻不在此時。
他要和西班牙開戰為的並不是基督教,而是為了香料,和利瑪竇以為的蕭如薰徹底不接受基督教這個理由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此時,蕭如薰需要敲打一下利瑪竇,讓他不要忘記了許可隻是自己一句話的事兒。
利瑪竇還有利用價值,基督教也有利用價值,現在還不是撕破臉皮的時候,所以蕭如薰才讓廚房給利瑪竇送去一份午飯,讓他以為自己隻是太生氣了,並不是真的對基督教失望和不信任。
給他一點希望,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
不知從何時開始,蕭如薰玩政治手段是越玩越熟練了,不僅在行政上玩相互製衡相互監督,塑造了緬甸模式這樣一個目前運行的很流暢的模式,在軍中,蕭如薰也有自己的模式。
緬甸建軍之後,蕭如薰刻意將軍中掌握軍權的軍官分成了三派,彼此之間很好區分。
一派是自己的老班底,從平虜城就跟隨蕭如薰的老部下們,甚至還有幾人是蕭氏的老家將,比如趙虎陳燮他們,這一派都是跟著蕭如薰南征北戰的老班底,軍功大,戰績多,資曆深厚,深得蕭如薰的信任,所以多為高級軍官,是平虜派,人數最少。
一派是蕭如薰征伐哱拜的途中加入到他的勢力當中、跟隨他打寧夏城打朝鮮打莽應裏的一派人,以麻家子弟為首的西北邊鎮出身的人,是軍中的中堅派,多為中高級軍官,號西北派,人數略多。
剩下來一派就是緬甸戰爭以後自願留下加入蕭如薰軍隊的少數南人和大量流民出身的新招募軍官,這些人都是在緬甸鎮立鎮以後的多次海上剿匪戰役中脫穎而出,靠的大多是海上戰功,因此稱為海派,多為中低級軍官,是軍中的少壯派,人數最多。
這三大派在軍中那是很好區分出來的,用說話的口音就很好分辨,彼此之間也多有顧忌,加上還有獨立於軍隊的五千警察部隊的警察派,緬甸的軍隊勢力彼此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
平虜派的地位最高,但是人數最少,雖然都是高級軍官,可是臨陣指揮直接管轄軍隊的不是他們,西北派是中堅力量,以麻家子弟為核心,多為中高級軍官,雖然是某些平虜派大佬的副將,但是可以直接接觸到軍隊。
而對於組建最後的海派來說,他們的地位最低,可是人數最多,基本上基層軍官都是海派組成的,在海上剿匪戰役中脫穎而出,在陸上剿匪戰役中也有出色的發揮,直接掌握底層士兵,單個不突出,整體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足以和其餘兩派抗衡一下。
這樣區分彼此之間的區別,那麼軍隊的核心領導權就在蕭如薰的手上,隻有蕭如薰有足夠的威望和權力號令這支軍隊裏的每個人,他的靈魂就是這支軍隊的軍魂,他是鎮南侯,這支軍隊就是鎮南軍,為大明鎮守南部邊疆海域的鎮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