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零五 向使蕭鎮南在此,何愁北虜不破?(1 / 2)

萬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京營官兵一萬先頭部隊在本次禦邊平虜副總兵柴國柱的率領下先行出發,剩下四萬人的主力部隊將會在李成梁的帶領下,等準備好裝備和補給之後再行出發。

李成梁這一次也得到了武將出征的最高官銜——提督,一個可以和文官經略相提並論平級相對的職位。

而這個職位在此之前,隻有現在的鎮南侯蕭如薰得到過,因此,李成梁也算是達成了自己的夙願,他還是很高興的。

本來是很高興的。

按照土木堡以後的規定,軍隊出征是要讓文官當統帥的,武將隻能當總兵官主將,但是不說之前蕭如薰曾經得到破例對待,李成梁的年紀放在那兒,七十歲的老將出征,文官裏除了趙誌皋誰還能比李成梁更有資曆?

於是文官們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給他提督銜讓他自己帶兵去打,以示朝廷對老臣老將的信任和寬慰,本來是好好兒的,隻是在議論是否授予李成梁提督銜並且委任以單獨的統兵之權的時候,突然有個文官長歎一聲——

這一句話說出來,李成梁的臉當時就黑了。

蕭如薰是大明萬曆朝第一名將的名頭已經坐實了好幾年了,李成梁當時的邊帥第一功也在蕭如薰過於輝煌的戰績之下變得黯然失色。

李成梁鎮守東北遼東多年,但是一直也沒能讓遼東賊寇變少,讓女真和蒙古的壓力減輕,反而越打越多。

他的功勞是越來越大,但是遼東局勢卻沒見的多好,因此才有人不斷提出他的罪過要扳倒他。

和蕭如薰三戰滅兩國的戰績比起來,的確遜色不少,就算不說別的,一戰殲滅二十萬倭寇的戰績,足以讓蕭如薰名垂青史。

而李成梁的功績卻要加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永遠被人質疑他是否是,是否間接的使女真崛起,並且最終導致神州陸沉。

和蕭如薰挑不出毛病的戰績比起來,李成梁這個前萬曆第一名將的名頭已經不怎麼值錢了,隻是此時蕭如薰不在北京,而在帝國最南邊的蠻荒之地緬甸,因此才讓七十歲本該頤養天年的李成梁重新出征。

那文官本來也不是想要對李成梁表達不滿,而是對當年朝廷決議將蕭如薰留在緬甸世鎮緬甸這件事情表達不滿。

因為當時這個決議的確讓很多文官表示不滿意,當時一手推動這件事情的是遼係文官和李成梁背後的靠山王錫爵,而蕭如薰很明顯和遼東係尿不到一個壺裏麵。

他在朝鮮還棒打李如鬆,懲戒了不少遼東騎兵,算是得罪了遼東係,因此當時和遼東係不對付的文官派係都十分欣賞蕭如薰,想要拉攏他。

奈何當時遼東係的力量不小,甚至能和晉係分庭抗禮,為此蕭如薰到底還是去了緬甸世鎮,再也沒辦法回到京城出任職位,這讓很多其餘派係非常不滿。

時過境遷,遼東係的頭麵人物都已經退居二線,王錫爵回家,李成梁半軟禁在京師,遼東係一蹶不振,朝廷裏大概可以看作是晉係和江南係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