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蒙古騎兵萬餘人抵達了五台鎮,發現這裏人去城空,並無半點有人生活的跡象,喪氣的同時,也相當的憤怒,對於他們遠道而來一無所獲的事情感到極其憤怒,遂縱火焚燒五台鎮。
蒙古騎兵一路南下,未曾遭遇到明軍的強力阻擊,甚至連像樣的阻擊都沒有,一路南下暢通無阻,最多有一些基本沒什麼效用的拒馬和障礙物,被蒙古騎兵輕飄飄的解決掉,繼續南下。
而此時此刻,王世揚已經接到了朝廷詔令,在他的宣大總督的頭銜上再加一個節製榆林鎮兵力的職權,使他成為可以執掌太原、榆林、大同、宣府四鎮兵馬的總指揮,也就是此戰的總帥。
唯一不受其節製的兵馬是李成梁所部進抵紫荊關抗擊蒙古人的京營援兵六萬餘人,另外還有李如鬆所部精銳遼東鐵騎正在緊張的行軍之中。
按照預計,隻要戰局不再繼續惡化下去,堅持到李如鬆所部精銳到來,就能扭轉局勢了。
王世揚強行鎮定下來,一邊在定襄、忻州和石嶺關設置防線,一邊在太原鎮周邊進行強製性遷移民眾和堅壁清野的戰術。
他知道,蒙古人此番南下是因為缺乏糧食,加上多年積怨所至,為的是痛痛快快劫掠一場,而劫掠的主要目標是過冬的糧食,他們南下維持戰鬥力的東西也是他們在大同和山西各地所劫掠得來的糧食。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這兩年大明也遭到了嚴重的災禍,也沒有什麼糧食可以吃,蒙古人所劫掠來的東西必然非常少,難以維持他們長久作戰。
隻要堅持抗擊並且堅壁清野,時間拖得越久,大明的勝率就越高,蒙古人就會越來越缺乏糧食。
王世揚的想法是正確的,他知道蒙古人以戰養戰的策略,同時他也在疑惑。
大同並沒有足夠的糧食給養可以讓十萬蒙古鐵騎有充分的糧食去吃,就算他們劫掠了當地的民戶和城堡,所得也將非常有限,幾乎就等於是天然的堅壁清野戰術了,蒙古人怎麼會有那麼強勁的續航能力呢?
王世揚開始懷疑蒙古人在用人肉做軍糧,他知道,餓急眼的人在沒有足夠的糧食食用的前提之下,會選擇其他的東西來果腹,人類的戰爭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部吃人的曆史。
如果蒙古人用人肉做幹糧堅持下去,那麼也不知道可以堅持到什麼時候,他們是沒有道德觀念沒有人性的。
吃人對於這些蠻夷來說絕對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王世揚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那要是這樣的話,滿地都是糧食。
不過王世揚顯然不會想到,這些蒙古人吃的不是,而是實實在在的糧食,蒙古人根本不缺糧。
他們在大同補充到了充分的給養,而正是這些給養,加劇了蒙古人的野心,促使他們進攻雁門關和平型關。
包括山西的那些晉商本家在內,都絕對想不到是他們在大同所安排的那一係列的準備給了蒙古人繼續攻城略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