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來,這是朝廷部門少有的幾次向皇帝妥協的經曆。
自從張居正死後皇帝親政開始,最開始幾年,文官們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皇帝覺得自己是聖君,那幾年裏麵,朱翊鈞沉迷在聖君夢裏麵,不知給這些文官開了多少方便之門。
直到錦衣衛和東廠的一些秘聞進到了朱翊鈞的耳朵裏麵,朱翊鈞才恍然驚覺自己這個“聖君夢”是文官們粉飾出來的太平夢,自己被他們當槍使已經很久很久了,而自己還在洋洋自得的認為自己是聖君!
然後朱翊鈞就開始和群臣擰巴了,這一擰巴,自然就把之前幾年攢下來的給弄沒了,文官就開始不遺餘力的黑皇帝,反正皇帝拿他們也沒什麼辦法。
朝廷各部門的日常行政更是沒朱翊鈞什麼事兒,最早的申時行張四維等人繼承了張居正的作風,對朝政把控得很嚴格,專門挑一些精選過後的奏折給朱翊鈞看,讓朱翊鈞覺得自己的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至於那些真正講述實情的……
反正皇帝住在北京城,住在紫禁城,就等於是被圈養起來的吉祥物,根本出不去,他看不到就意味著沒有,很簡單的換算法。
不過隨著皇帝和群臣之間矛盾的加劇,隨著朱翊鈞開始重視東廠和錦衣衛的管控並且開始培養自己的耳目,有些事情就遮掩不住了。
群臣意識到皇帝無法糊弄,隻能開始耍無賴,用很無賴的手段不斷的讓皇帝的精力嚴重損耗。
所謂國本之爭,未嚐不是為了讓皇帝消耗精力而難以關注國事的一種手段,是群臣和皇權的一次激烈的戰鬥。
在這場戰鬥中,除了特務和太監,朱翊鈞往往是孤立無援的,群臣的姿態都相當強硬,使得他幾乎無法對自己的國家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相當一部分事情,他隻能通過太監和特務去做,確保自己的國家不至於徹底脫離自己的掌控,即使如此,還要遭受到大量的阻礙和罵名。
在輿論戰方麵,明朝皇帝是輸的一塌糊塗,尤其是朱翊鈞,到底也沒能做到嘉靖皇帝做到的事情。
但是這一次,在文官們集體萎靡不振的情況下,朱翊鈞占了上風,經過周密的準備,讓文官們不得不咽下這枚苦果,接受這個既定事實,因為無論如何,他們不能放任自己的生命被蒙古人損害。
蕭如薰看起來是堅定的皇帝一派,但是他的確能征善戰,並且有相當大的可能辦到李成梁如今辦不到的事情。
對於李成梁堅守半個月求援兩次的事情,他們是十分不滿意的,李成梁一次又一次的告急隻會讓他們更加慌亂,更加覺得安全沒有保障,但是這個時候,誰敢逃離京城呢?
於是,蕭如薰就是最好的指望。
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蕭如薰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強大的進攻欲望,和一直在困守的李成梁完全不同。
“一味防守沒有任何意義,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大戰至今已經快要兩個月,蒙古人依然沒有退卻,這足以證明蒙古人的目標不是簡單的搶了就走,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持久作戰。
並且時至今日,雁門關之圍仍然沒有解決,這就說明他們的後勤補給並不是問題,我猜測,他們一定通過某種方式保證了自己的後勤。
如果蒙古人如果真的是按照情報上所說的有十萬人,那麼在進攻紫荊關的足有四萬,紫荊關防衛森嚴,有老將李成梁鎮守,想來堅守不難,可是一味防守期待蒙古人消耗完了糧食就後退,那是不現實的,誰知道他們到底有多少糧?
必須要進攻,一定要主動出擊擊潰他們!解了紫荊關之圍,咱們才能說有足夠的兵力去對付其他地方的蒙古人,所以,臣抵達紫荊關之後,會立刻發起進攻,將正麵的蒙古人擊潰,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支援雁門關,一路支援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