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圍城的北虜怕是不會想到城內明軍已經悄然間改頭換麵大換血,而他們的裝備也得到了更新換代。
現在,城內明軍是在使用著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火器和最強悍的騎兵在和他們作戰,和之前那批隻知道哭喊逃跑的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除了恐怖的紅夷大炮之外,還有一支特殊的部隊跟在蕭如薰的身邊。
蕭如薰帶來的一千銃卒裏麵,有三百人是蕭如薰的貼身衛隊,使用的是線膛燧發槍,射擊精度和射程都有保證,基本上八十米以內指哪兒打哪兒,一百米開外也有相當的準頭。
經過長時間精心訓練和大量彈藥的喂養,這隊燧發銃兵的射擊能力不敢說獨步世界,至少大明是沒有哪一支火器部隊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
蕭如薰軍中現在除了少數的線膛燧發槍之外,就是滑膛的火繩槍,有將領建議蕭如薰放棄膛線,多製造一些燧發銃來,因為他們感覺燧發銃使用比較方便,不過在算了一筆經濟賬之後,蕭如薰果斷回絕了他們的要求。
就點火率而言,燧發銃並沒有比火繩槍高太多,隻是一個用明火一個不用明火,少一個射擊步驟,遇到雨水一樣完蛋,而且燧發銃點火對燧石的要求很高,而燧石的成本高於目前已經成熟的火繩。
而就射擊效率而言,滑膛的燧發槍不見得比火繩槍高出多少,一樣沒有準頭,如果沒有膛線和鑄造技術提高所帶來的的加持,大規模對戰的情況下,滑膛燧發銃並沒有明顯優於火繩槍的地方。
燧發槍真正比火繩槍更好的地方在於火槍步兵戰術的革新,火繩槍兵需要很大的個人施展空間,無法形成緊密的線列步兵方陣,而燧發槍則不需要。
燧發槍可以讓士兵更緊密的貼合在一起,火力密度大大提升,從而影響了火器戰術的革新。
而就目前蕭如薰手下的火器作坊來說,能打造出來的合格彈簧鋼依然是極少數,根本不足以滿足列裝燧發銃的要求,成本各方麵的壓力也很大,幾十萬幾十萬的往裏麵吞銀子,饒是地主老財一般的蕭鎮南也承受不起。
因此,在歐洲航路成功開辟之前,在技術得到革新之前,燧發銃的列裝是不現實的,隻能通過更多的火繩槍來彌補,而這些線膛燧發槍存在的意義就是給未來做榜樣,與其弄出滑膛槍來,還不如一步到位弄出更先進的線膛槍。
這批燧發銃手蕭如薰是拿來當狙擊手培養的,他們上戰場的目的不是一窩蜂的開槍幹對方的士兵,他們的目標是顯眼的軍官,火繩槍兵進行無差別射擊的時候,蕭如薰需要他們進行精確射擊,專打對方的軍官。
幾次和海盜的戰鬥,包括和西班牙人還有菲律賓土著的戰鬥裏,這批燧發銃手都立功很大,此次,蕭如薰特意把這批寶貝一樣的兵帶過來,為的就是好好兒的給這些北虜開開洋葷。
底下的北虜開始驅使著那些俘虜的戍卒操作著攻城兵器,一根根粗長的箭矢還有一塊塊石頭被放上了床子弩還有投石機上,隨時準備對城樓上的大明軍隊進行鋪天蓋地般的打擊。
這種情況在過去的大半個月裏麵經常發生。
然而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