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鬆的殺戮還未停止,蕭如薰的審問已經開始。
李如鬆更關心的是如何把眼前的敵人全部擊殺,而蕭如薰更關心的是北虜的去向和戰略,從這些被俘虜的邊關戍卒的嘴裏應該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消息,蕭如薰是這樣認定的。
果不其然,在一陣嚴厲審訊之後,蕭如薰得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訊息,他意識到了一些很恐怖的事情。
首先,蕭如薰詢問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們哭泣回答說是從大同被捕獲的俘虜,並非是刻意為之,隻是實在怕死,求蕭如薰不要殺他們。
蕭如薰許諾絕不殺他們,再問軍營裏到底有多少北虜,是不是如傳言中的那樣有四萬多北虜騎兵。
那些被俘虜的戍卒痛哭流涕著回答說攻擊平型關的時候,北虜大軍已經兵分兩路,一路攻打雁門關,一路攻打平型關,兩路各有五萬餘人,他們跟隨的這一路就是土默特部落的五萬騎。
攻陷平型關大肆洗劫殺戮之後,他們又兵分兩路,一路一萬騎南下往太原方向去,一路四萬騎裹挾著他們往紫荊關而來,一路燒殺搶掠攻城略地,造成大量流明,抵達了紫荊關猛攻。
但是奇怪的是抵達紫荊關四天之後,四萬騎當中就有大部分趁夜悄悄離開了紫荊關,隻留大約五千騎留在紫荊關繼續攻打,大部分都不知去向。
蕭如薰立刻意識到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於是厲聲詢問這些北虜去了什麼地方,俘虜們麵麵相覷,隻說當時是深夜,他們都在入睡,一醒來就發現北虜大軍不見了,究竟去了什麼地方卻不得而知。
蕭如薰再問,說給提供線索的人獎勵五兩銀子,終於有一個人舉起手,小心翼翼的說他半夜起身解手,隔著柵欄看到了一些黑黢黢的影子往他們來時的方向去了。
應該是往西走的,再往後他就不知道了,因為他隻看到那麼多,當時也沒有在意。
三萬五千騎兵趁夜悄悄的離開了紫荊關,還是抵達這裏四天之後才離開的,一開始猛攻紫荊關,而後又離奇地離開了,這是為什麼?
蕭如薰細細的思考著,腦海中忽然想起了柴國柱說過的話——他們一開始攻打的很凶猛的,隻是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變成這樣了……
如果他們真的是刻意攻打紫荊關隻為了吸引明軍在關東的主力部隊,不讓關東的主力部隊出紫荊關進入山西作戰,那麼一開始的猛攻就可以理解了,那是為了給明軍明將留下北虜強悍善戰猛攻紫荊關的影響,這樣就能讓怯懦的明軍不敢出關。
留下五千人是為了繼續維持這種印象,慣性思維一旦形成,就不是幾個人的幾句話可以改變的。
無論是李成梁還是柴國柱都是一時名將,但是就是他們這些人,卻一直守在關內固步自封不敢出擊,固然有京營兵不堪用的原因,但也有之前北虜強攻留下的印象在裏麵作祟。
留下這樣的印象,用這樣的印象讓明軍固步自封不敢出擊,從而爭取到了實現真正戰略目標的目的,他們的戰略目標從來就不是紫荊關也不是京師,而是別有用心,究竟是什麼,大概就是和他們離開的方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