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 決戰科場之巔(1 / 2)

寧夏之役就不說了,朝鮮之役動輒五千六千的斬首數量把京城裏的文武百官嚇得一日三驚,兵部連續派出三百餘人次進行戰功審核,層層審核交叉重審之後,麵對堆積如山的倭寇首級和武器繳獲戰旗繳獲軍官首級等佐證,無人可以質疑。

朝鮮之役被蕭如薰殲滅的倭寇有將近二十萬,斬首接近四萬,當時就有蕭如薰的支持者說直接封國公也不在話下。

自此之後,蕭如薰的戰功彙報被兵部認定是可信度最高的,加上兵部官員們都知道尚書石星非常欣賞蕭如薰所以審核的官員覺得就算是稍微虛報一點也無所謂,權當是討好上司,但是每一次去審查的結果都是毫無虛報。

在這個將領人人虛報戰功的大環境之下,蕭如薰的出現讓人質疑,讓人懷疑,讓人不敢相信,但是奇跡的次數變多了,大家也就漸漸習慣了,蕭如薰就像是一個久經考驗不怕火煉的金字招牌,值得信任。

所以他半個月殲滅北虜兩萬五千,斬首四千餘的事情也就沒有人懷疑,直接當作真實數據載入了。

在這個嚴寒的冬季,人們也的確需要火熱的戰勝數據來支撐心中的信念,恢複對朝廷對官軍的信任。

蕭如薰就像是官方推出來的一尊大神、一根定海神針一樣,逐漸成為了人們心中不可替代的柱國之將,感覺隻要蕭如薰出征,就一定可以獲勝。

這種心理因素的形成是某些推波助瀾的人絕對沒有想到也不屑於去想的,因為一個武將的名聲再好,也抵不住數百年來科舉積累的人氣值。

無所謂。

同樣的,人們隻看到了戰爭勝利帶來的輝煌戰果,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北虜不同尋常的竄逃路線——他們不是應該往北逃嗎?怎麼連著打了三個敗仗卻一直往南逃?這難道不是很詭異的事情嗎?

徐光啟和李之藻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不過會試在即,他們也沒有太過於在意,倒是石星對此頗為在意,對北虜詭異的竄逃路線感到好奇,親自寫信去詢問蕭如薰。

沈一貫也注意到了這個詭異的細節,但他沒有說什麼。

楊俊民也注意到了這個詭異的細節,他的臉色更加慘白,忍不住的咳了幾聲,滿臉倦容,繼而忍著病痛伏案寫信。

沈鯉也注意到了這個詭異的細節,他細細思考一番,麵色凝重,但是到底沒有往更深處去想。

朱翊鈞當然是最早知道也是目前朝廷裏唯一知道這件事情真相的人,他看著蕭如薰寫給他的詳細的密奏,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蕭如薰已經確定這場戰爭是由晉商內部某些見不得人的醜事引發的狗咬狗擴大化事件。

擴大的原因目前不得而知,可能是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也有可能是北虜見財起意,想要得到更多,總而言之,始作俑者一定沒有想到事情會惡化到這種地步。

北虜被三次大敗之後,尤其是後兩次被蕭如薰攆上了他們的主力一頓爆錘,被擊敗之後,不僅沒有往北逃,反而更加瘋狂的往南走,一路上不停地分兵騷擾那些縣城,幾次都給蕭如薰分兵解決掉了,可他們還在不停地往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