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如薰伸手指向了地圖中的某處,將官們紛紛上前觀看,一看之下無不吃驚。
“歸化城?!”
李如鬆低聲喊了一句,將官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之間一時間居然無語。
“沒錯,歸化城,本督這一回不僅要收複大同,還要一直打到歸化城去!要把土默特斬盡殺絕!不僅如此!協同土默特一起出擊大同的數個部落,也要一並斬盡殺絕!本督要讓這些塞外蠻夷都知道!劫掠大明一時爽快,爽快之後就要付出代價。”
其實蕭如薰想說的不僅僅是這些,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就此占據歸化城,把自永樂宣德之後明王朝逐漸棄守的洪武年間的北方防禦體係重新拉起來,甚至他還想出擊河套光複河套,把朱元璋的防禦體係恢複,尤其是東勝衛。
東勝衛是朱元璋設在黃河河套地區東北角的重要衛所,在明初北部邊防中,是唯一一個可以整個控製河套的衛,其地在唐朝張仁願所築之東受降城之東。
東勝衛在實際上起著將東邊的遼東和西邊的甘肅聯係起來的作用,自東勝而東有大同、興和、開平、大寧以至遼東,自東勝以西有寧夏、蘭州、莊浪、涼州、山丹、以至甘肅。
而賀蘭山、甘肅北山及河套均在這一防線控製之內,這就使明朝北部邊防由點到麵,東西聯絡,相互呼應,因而將其整個北部邊防線穩步向長城以北推進了數百裏。
這條防線是和如今的九邊重鎮全然不同的極具進取意義的主動戰略防禦,使得明王朝在北部戰區上擁有足夠的戰略縱深,給了明政府足夠的反應時間。
而且縱使北虜攻破了這條防線,明軍還是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在長城構築起第二道防線,利用長城之堅固將北虜阻攔在長城之外,數百裏的距離足夠明政府組織起防禦兵力,最重要的是,主要生產地和人口聚居地都在長城的保護範圍之內。
禦敵於國門之外意味著戰火不會燃燒在國土之內,國土之內有民眾有生產,一旦被破壞的話損失是不可預計的,而且戰後還需要政府組織其他的力量恢複生產,農耕國度的生產力是很脆弱的很容易破壞的,但是恢複卻很難。
這一來一往一年多的時間和無數的精力就要耗費掉,用在戰後恢複上的錢財和物資遠在單純作戰需要的錢財之上,這筆生意特別不劃算,所以如果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那才是最有戰略眼光最省錢的。
而有些人就是看不到,他們不斷的收縮防線,認為把防線收縮到距離國土比較近的地方耗費的錢財比較少,運輸所需要的錢財也會少,這樣國家的財政就輕鬆了,他們需要的軍費也就少了,也就能順帶打壓軍人勢力了。
於是大明版圖越縮越小,越縮越小。
最終,文人政府把洪武永樂時期那幅極大的國家戰略版圖收縮到了嘉靖萬曆時代秦朝一統之後的程度。
遼東的衛所西北的衛所還有北麵陰山附近的衛所全部放棄,整個國家的北麵防線大規模收縮,成了完全依靠長城才能防禦的被動防禦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