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一十九 那是人嗎?(1 / 2)

獻俘儀式那麼有趣的事情,不僅對武將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對普通士兵而言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參加獻俘儀式去京師,就意味著不僅能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到皇帝的尊榮,還能近距離體會京城的風土人情,見到平常見不到的細皮嫩肉的小娘子。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還能得到額外的優良待遇,可以額外吃好幾頓肉,喝好幾頓肉湯,吃好幾頓幹飯!說不定還有額外的賞錢。

這對於一年到頭苦哈哈的軍士們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他們心裏很清楚,這一戰打完之後,他們就要和蕭如薰分開了,蕭如薰不可能一直統帥他們,朝廷不會允許,也不可能允許他們一直有那麼好的待遇,頓頓吃幹飯,吃帶油的烙油餅,吃肉,喝肉湯,這種夢一般的日子,其實,真的到了要結束的時候了。

以後還是一樣,一頓幹兩頓稀,或者一頓幹一頓稀,甚至兩頓稀的,沒有肉,沒有油,甚至連醃菜都不一定給夠。

油味嚐不到,肉味嚐不到,鹹味都不一定管夠,那種嘴巴裏麵幹澀澀的感覺似乎又要回來了,現在這種吃肉餅喝肉湯渾身暖呼呼感覺有著使不完的力氣的日子,結束了。

冬天還要挨凍,夏天也要受熱,一年四季沒有舒服日子可過,動不動還要被衛所主管欺負,去做雜役,做私兵家丁的還好,但是,也就是餓不到肚子這麼簡單。

像在蕭如薰手下受到那樣關照的日子,真的是……可能……一去不複返了吧?

懷揣著這樣的想法,一種難以言表的氛圍在軍中緩緩彌漫開來,除了戰勝的喜悅之外,這種氛圍也相當濃重。

對深受愛戴的將軍的依依不舍的情緒,那種濃重的歸屬感。

也不知以後還能否再次並肩作戰。

所以,凱旋獻俘儀式,或許是最後一次相互配合了,想去的人真的很多很多。

有功武將們不用說,自然人人都能撈到好處人人都能去,而下麵的基層軍官和普通士卒要去的話,就要好好的爭搶一番了,名額是有限的,這一點不會有例外發生。

而且很令人感到鬱悶的是,蕭如薰本部兵馬和李如鬆本部兵馬都是從外地調來的,回程經過京師,不管算不算進儀式當中,他們都能享受那樣的待遇,而且不說別的,遼東軍和鎮南軍在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難道不大嗎?

名額更加緊俏了。

蕭如薰盤算了一下,自己這邊還有兩千三百餘人可以帶回去,李如鬆那邊有一萬四千餘人可以帶回去,這些人不能都算在凱旋隊伍裏麵,不然的話人數就太多了,不合適。

立下足以參加凱旋獻俘儀式的功勞的士兵,說實話,也沒有那麼多。

自己這邊符合標準的有一千五百多人,不能全上,那就出個五百人代表,李如鬆那邊也不能全上,而且努爾哈赤的女真兵大部分都不能去,隻能算上少數頭人在遼東軍的序列裏麵,勉強算個兩千人。

這樣就兩千五百人了,這兩千五百人除外,還有薊鎮太原榆林等各地軍隊的立功士卒,經過大致篩選,符合標準的人大概在一萬出頭左右,這些人也不能全部帶走,否則朝廷那邊脆弱的國庫能否支撐還是個很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