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間,六月十五日,在京師,沈一貫政府的頭頭腦腦們還在為被燒死的那個到底是不是蕭如薰進行爭論,而與此同時,京師戒嚴的政策早就已經無法維持了。
早在六月初十,京師被迫宣布不再戒嚴,因為戒嚴時間過長而影響到百姓的生活,讓他們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百姓怨氣極大,文人也士子怨聲載道。
為了平息民憤,沈一貫不得不妥協,開放了京城戒嚴,但是對城門的嚴加看管依然進行,百姓進出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審查。
唯一算是好消息的是,薊鎮總兵柴國柱和遼東總兵李成梁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紛紛表示出了順從的態度,表示堅決支持朝廷的決策,效忠新任皇帝,並無任何異議。
他們收下了朝廷賞賜的物資,接受了安撫,表示會繼續盡職盡責效忠朝廷。
反正回來複命的人是這樣說的。
加上新一批的江南漕糧運到,京師的糧價也終於恢複了正常,沈一貫政府算是初步穩定了京師附近的局麵。
隻是在沈一貫的心裏,蕭如薰的生死之謎依然是個問題。
他不太相信那個被燒死的人真的是蕭如薰,即使徐作搜到了那塊玉佩,他依然有深深的懷疑。
四具屍體被燒的殘缺不全,有些地方甚至已經被燒焦,不過幾個極富經驗的老仵作在驗屍的時候發現了些許疑點,所以沈一貫疑心更重。
對於大肆搜捕四五天卻依然找不到蕭如薰的蹤跡這件事情,沈一貫非常擔憂,他甚至已經無法確定蕭如薰是否還在京師,抑或是通過某種秘密的方式已經逃出了京師。
為此,他已經開始在京師周邊展開搜查行動,讓錦衣衛加大搜查力度,並且下令京師周邊各大關卡嚴查路引,下令各級軍官人手一張蕭如薰的畫像,寧可錯抓一百,不能放過一個。
但是如果蕭如薰已經逃出了京師,那將是最壞的局麵,雖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蕭如薰還有緬甸這個基本盤,在緬甸還有三萬精銳的鎮南軍,雖然不能稱之為大患,但是這支軍隊要是不能妥善處理的話,也將會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不過好在此時雲南巡撫是一個知兵的巡撫,之前數年曾屢次和洞武國的蠻夷交戰,戰績還算可以,而朝鮮之役以後輾轉擔任雲南總兵的鄧子龍是一員百戰老將,也很是優秀。
這兩人聯合起來,對付緬甸這個蠻荒之地應該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所以沈一貫猶豫了幾天之後,又從朱常洛的內帑裏拿了二十萬兩銀子送去雲南給陳用賓做軍費,還允許陳用賓調動四川的精銳部隊南下助戰,讓四川提供糧草給陳用賓,力求一舉平定緬甸鎮。
他可不知道,京師的消息傳到雲南的時候,陳用賓是何等的震驚,鄧子龍又是何等的震驚,兩人對於這種突發事件可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新帝登基?
蕭如薰造反?
他們要出兵征討緬甸鎮?
兩人心裏各有各的想法。
陳用賓巡撫雲南已經快六年了,對雲南算是知根知底,對雲南在蕭如薰率軍平定洞武國之前的數年戰爭也有很深刻的了解。
他知道那將近十年的鏖戰給雲南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基本上可以說雲南的全部精華都在那十年間被消耗一空了。
那十年間,雲南又是出兵又是出錢出糧,本來就不是很富庶的地方,損耗極大,戰爭結束之後,雲南也筋疲力盡了,這才剛剛休養生息三年多,才剛剛有點起色,結果朝廷一聲令下,雲南又要出兵?
錢呢?糧呢?兵呢?
緬甸被當作南部屏障之後,陳用賓是比較信任蕭如薰的統兵之能的,所以竭盡全力恢複雲南的經濟和民生,對軍事則相對不是那麼關注,等鄧子龍接任雲南總兵之後,陳用賓才把軍事交給鄧子龍。
鄧子龍接手整頓軍務也就一年多的時間,整頓了七八千可戰之兵,但是蕭如薰的緬甸鎮手底下可有三萬精銳,那是全大明最會練兵打仗的蕭如薰一首帶出來的部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