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十分心疼。
每天晚上休息的時候看著那不斷上升的非戰損傷亡數量,那些摔死的摔傷的士兵和牛馬,還有損失的大車輜重,他都覺得十分心疼。
這樣下去,等到了漢中的時候,自己手上還有多少兵馬可以用,還有多少糧食可以吃,士兵還有多少力氣可以征戰?
自己都這個樣子了,其他兩支人馬呢?
李如樟就不說了,不管是有心趕路還是有心磨蹭,這路都不好走。
但是還真別說,杜桐的路還真比他的路好走一些,從天水南下,一路上都有相對平坦的河穀可以利用,進兵相對容易,遇到水流充沛的地方還能安排船隻運送糧秣輜重,節省人力。
所以雖然路途遙遠一些,但是走起來卻反而輕鬆,損失也不大。
不過他們的行軍速度依然緩慢,每天前進的路途也不多。
看著不斷被消耗掉的糧食和水,看著不斷下降的儲量,算著自己手上的糧食還能支撐多久,李汶是真的憂心忡忡,但是他也知道,自己非打不可,不然就是坐以待斃。
他怎麼能對這些叛軍服軟呢?
不管是作為三邊總督這樣的朝廷重臣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盡管他也對萬曆皇帝退位和泰昌皇帝的登基有諸多疑慮,但是事已至此,詔書在手,他也無暇多問多管,隻知道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已。
叛軍造反,切斷糧道,他不會坐以待斃,不論是為了朝廷還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官位,他都義無反顧。
哪怕隻有一戰之力,這一戰也必須要打。
而相比於李汶三路大軍的進展緩慢,麻威三人的工作則輕鬆多了。
鄧子龍帶著三萬兵馬就順著河穀北上去安排防線了,雞頭關派人修繕、安排火炮和伏兵,然後安排各種守城工具,設置各種障礙等等。
虎頭關也是一樣,各種修繕各種增強,到了留壩也是一樣,設下五千兵馬在留壩進行防守,在留壩布防。
在留壩西麵有一座關隘叫做柴關,留壩巡檢司駐地就在柴關,鄧子龍派兵偷襲了柴關,然後發現柴關已經人去城空,一個人都沒有了,倒是還有些東西可用。
鄧子龍思考了一下,派人把柴關內能用的東西全部帶走,在柴關內安排了很多陷阱,打算狠狠的坑一把李汶,讓他們嚐嚐做驚弓之鳥的味道,再拖拖時間。
然後鄧子龍考察了一下從柴官到留壩的這一段路,聯合之前發現那些路的路況,意識到從寶雞那兒將糧食轉運到留壩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糧道之脆弱可想而知。
而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繼續拉長運輸補給線的話,真的不出一個月,他們的糧道就要崩潰了。
經不起一點點打擊。
自己手上雖然隻有四萬兵,但是在這山區當中,根本沒有給一萬軍隊排兵布陣整體衝鋒的條件,一千人對一千人就差不多了,否則根本展不開,他們要打也隻能一隊一隊的上,根本談不上兵力優勢。
相反,優勢還是自己更大一點。
自己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說不定這就是自己的最後一戰,若是不能把握住機會將自己的地位更進一步的往前推,那麼自己死後孩子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