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蕭如薰不喜歡那些擅長投降的人,雖然在敵對的時候,蕭如薰希望敵對陣營個個都是投降高手,但是等陣營轉換之後,他又希望自己的麾下全是鐵骨錚錚的血性男兒。
這還真是矛盾。
但是沒辦法,自己一路走來還真沒打幾次像樣的大仗,麵對的都是“識時務”的“俊傑”,要麼主動投降,要麼欲降先硬抬高自己的身價,臨了還要搞一次性質極其惡劣的饑餓營銷,然後才萬分傲嬌的裝作不情不願的加入己方陣營,轉身就開始給自己的原先陣營捅刀子,又準又狠。
誰讓他們投降了還獻出地方倉庫和權力呢?
蕭如薰隻能接納他們,隻能繼續任用他們,甚至給他們當中一些地位本來就高的人更多的許諾,換取一些必要的支持,畢竟天下不是他一個人和三十萬軍隊就能治理的。
當然,這些人多是文官,也掀不起大風大浪,隻是他們的嘴炮多少有點威懾力,畢竟筆杆子握在他們手裏,天下總共就那麼些識字的人,至於投誠的武將,尤其是那些殺了文官投靠的武將,蕭如薰也不怎麼敢相信,思想教官主要就往那個地方跑。
當然,監視是少不了的,現在不仔細的監視他們,蕭如薰可真的是食不甘味了。
不過這些家夥顯然不隻是如此這般的麻煩,還有更麻煩的地方,比如臨近推翻沈一貫政府了,這群人三三兩兩的經常性的到自己這邊走動,美其名曰加深理解,實則伸手要官。
他們似乎很確定在未來,自己會成為大明朝堂上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所以對自己多有希望,說起他們在地方上治理地方的政績,說起自己的能耐,那叫一個天花亂墜。
總而言之中心思想就一個,想要更好的官來做。
這也是他們背棄沈一貫投靠蕭如薰的原因,現在的朝廷裏可以說都是叛臣,都要處罰,到時候朝廷裏肯定會多出很多職位空缺,權力真空會前所未有的大,如此這般千載難逢的重新洗牌的機會,他們要是不把握住,那可就真的枉為官了。
大家都清楚,地方官不如中央官好,大明最牛逼的官員就是紮根中央熬資曆最後熬進內閣的一群人,而在大明真正能呼風喚雨的也就是六部尚書和內閣閣老,這是很現實的情況。
跟隨蕭如薰的不是地方官就是南京的官員,都屬於原先二甲三甲甚至是舉人出身的官員,沒一個翰林官,這些人對翰林出身的人有多麼羨慕嫉妒恨,從他們的言辭之中蕭如薰就能充分的理解。
看來這天下讀書人裏麵,生員對秀才是羨慕嫉妒恨的,秀才對舉人是羨慕嫉妒恨的,舉人對進士又是羨慕嫉妒恨的,進士團體內,三甲恨二甲,二甲恨一甲,非翰林恨翰林,總而言之一級恨一級,總有矛盾點。
所以這樣一群人搞出個黨爭什麼的真是一點都不奇怪。
也正是因為這個,才能給蕭如薰足夠的機會鑽空子,許諾南京中央的往北京中央跑,許諾縣令往知府升,知府往巡撫走,巡撫呢則力圖送入中央六部,反正每個人都給一點盼頭,讓他們老老實實給自己出力。
很明顯,這些人也知道他們自己能走到什麼位置上,但是每個人都想往上竄,所以距離京師還有五天路程的時候,這些人開始第二波衝擊,每個人不約而同的拿出一些銀票當作禮物送給蕭如薰,說算作助軍之用,小小心意不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