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六十五 命運線(1 / 2)

去開拓吧!

開拓更廣闊的領地。

把你們的眼界、把你們的思維都打開。

不要再局限於神州一地,想更遠處的地方看去。

強大的華夏應該放眼世界,應該讓足跡遍布天下,應該主導與引領時代,而不是固步自封,自甘墮落。

走出去,跟隨前輩的腳步,在大航海的時代揚帆起航,走出一條不一樣、象征著未知和希望的道路。

蕭如薰不知道這樣做會給華夏大地帶來什麼樣的變革,或許有好的變革,或許也有不好的變革,但是他很清楚,這是唯一的道路,也是不得不走的道路。

他很清楚,人類的曆史,就是一卷人吃人的曆史,不同之處隻在於,是自己人互相吃,還是團結起來吃別人,我們的祖先選擇了吃自己人,吃了幾千年,效果並不好。

毫無疑問,大明的時代,中國的航海技術明顯是強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在開啟大航海這個問題上,明顯是有先發優勢的,但這並沒有什麼卵用,沒有給大明帶來任何實際上的好處。

因為鄭和的船滿載天朝上國的驕傲與自豪和目空一切,而哥倫布的船承載著絕對的貪婪和欲望。

現代國人很容易抨擊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是極其短視的政策,閉關鎖國是極其短視的行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為什麼不學習西方殖民者去殖民全球,去吸取其他民族的血肉來充實自己,反而落得被動挨打的現狀,處處受製於人。

無需否認,蕭如薰也曾經這樣恨過,恨的痛徹心扉,恨不能回到那個時代引領一波時代潮流。

可是經過親身體驗之後,蕭如薰就明白了。

即使是穿越者,也絕無可能成功說服當時尚以仁義和道德為絕對政治正確的中國人實行殖民擴張的戰略,那個年代的人們普遍奉行能力可以不行道德不能有絲毫瑕疵的病態的道德觀。

政治正確無論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有強大的束縛力,尤其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政治正確,簡直無懈可擊,不是一兩個人一兩個新思想可以改變的。

穿越者回到那個時代大肆鼓吹對外殖民擴張,尋求體製內的突破,得到的隻能是異端的待遇,下場不會很好。

走出輪回怪圈的對外破局之路被道德夫子們用孔夫子的名義親手堵死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無法改變。

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一路領先的中華文明將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裏遭受落後挨打的命運。

雖然大明優待士紳的政策造就了明代文化的空前繁榮,但日益專製和僵化的政體以及指導思想無不預備著華夏文明的挽歌,鄭和離去後的海風,吹奏的隻能是細菌槍炮和鋼鐵的協奏曲,而這一切,不屬於華夏。

與世無爭的澳洲、美洲的原住民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屠殺滅絕,黑人和印度人則被大量奴役,在這些屍骨與罪惡之上,海盜們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點亮了近現代文明的光輝,搖身一變成為文明標杆,並被全人類傳唱至今。

兩條命運線碰撞在西元1840年。

之後發生的事情,上過學的人都知道了,無需多言。

所以蕭如薰想通了,改革是一件極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尤其是當目標太大阻力更大的時候,改革和尋死沒什麼兩樣,在沒有絕對基礎支持之下的改革,必然失敗,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