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才三十多歲的葉向高在大秦立國之後被蕭如薰任命為戶部左侍郎。
他認為葉向高有處理民政的能力,所以把他放在戶部讓他曆練曆練,不過以葉向高的能耐,若是去遼東,應該也能撐起遼東的門麵,再安排一員大將坐鎮遼東,把遼東穩定下來想來並不是難事。
先把遼東理順,然後再安排其他的事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遼東的路要最先開始修,蕭如薰已經給命令到了袁黃,讓袁黃開始準備修理從京師到沈陽的大馳道。
如果梁夢龍願意出任遼東巡撫,那就最好,可以招來京師詢問一番,但是如果他覺得這樣會讓他晚節不保,蕭如薰也不勉強,那就讓葉向高提前出動好了。
宮裏的事情千頭萬緒,而蕭如薰這裏忙碌,其他地方也不見的就輕鬆快意,比如朝鮮,遠在漢城的朝鮮政府在十天前收到了蕭如薰派人送去的照會,然後迅速陷入了混亂之中。
大明換皇帝的事情他們知道,沈一貫很快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朝鮮,朝鮮王李昖震驚之餘趕快上表對新帝表示忠誠。
雖然這件事情也在朝鮮內部產生了爭論,比如有人想要去京師探聽虛實,搞清楚朱翊鈞退位的事實,但是爭論並不大,大明的內部事務朝鮮人不太敢說三道四。
隻是畢竟朱翊鈞才是下令入朝增援朝鮮的皇帝,朝鮮光複之後相當一部分人對朱翊鈞非常感激,他們不太適應這件事情。
但是朝鮮王李昖不這樣認為,他需要的是明廷的認同,他需要明廷的認同來為他撐腰。
說來也是無奈,壬辰倭亂之後,他的地位不穩,威望大跌,統治岌岌可危,而與此相反的是,他的兒子光海君李琿卻得到了很高的威望。
盡管對日戰爭是蕭如薰指揮,李琿卻也在後方和柳成龍一起給蕭如薰提供了幫助,因此具備了一定的威望,比李昖一直躲在大明的保護之下什麼事情也沒做要好得多。
人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人們一點也不瞎。
戰後,蕭如薰迅速脫離了京師前往了緬甸,他不知道在朝廷內部還有人提議讓李昖退位,李琿接任朝鮮國王,認為這樣更有利於朝鮮的複興。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李昖雖然死死把控住權力,但是日子也不太好過,日日提心吊膽。
戰後恢複等等一係列問題需要他勞心煩神,戰後朝鮮社會所發生的一係列事情也需要他勞心煩神,還要擔心什麼時候大明政府來參合一下這件事情把他給推入無底深淵。
一直到沈一貫的國書發來,他才看到了一線曙光。
於是趕快向朱常洛稱臣祝賀,混個臉熟,為以後求取資助打下基礎。
結果沒等他開始求取資助,就又得到了大明發生內亂的消息,蕭如薰統兵奉天北伐的消息傳到朝鮮的時候是蕭如薰抵達南京祭祀朱元璋的時候,朝鮮君臣大為震驚。
一派人認為蕭如薰是臣,臣怎麼能起兵討伐君主呢?
雖然名義上是討伐沈一貫,但是和造反有什麼區別呢?
還有一派人因為蕭如薰率兵驅逐倭寇光複朝鮮的恩情而持保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