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十二 一個人在戰鬥(1 / 2)

有些時候,蕭如薰也會覺得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以及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劫富濟貧。

將最有錢的一群人的錢都給搶走,然後拿去花掉,建設經濟,拉動內需,讓國家活起來動起來,而不是一潭死水。

事情不可能一件一件的去做,而是同時有很多事情在一起進行,不可能等到國家完全平定之後他采取發展經濟。

人民的需求是很大的,如果發展不到相應的水平,是要出亂子的。

所以蕭如薰選擇提前發展幾個他能完全掌控的省份,在這裏將未來大秦發展的模範打造出來,吸引最精英的人口聚集在這些地方,著重首先發展這些地方,吸引更多的人口,降低人們對土地的渴求。

千百年來的習慣不可能因為一兩年的幾個政策就發生巨大改變,但是蕭如薰希望通過自己的一生對這個情況做些許的改善,至少讓更多的人相信不靠土地他也能活得很好。

不要讓人們有了錢以後就去大量購買土地,有了錢以後就去購買大量的房屋和奴仆,過上醉生夢死的日子。

就像他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一樣,不指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龐大的教育體係給建立起來。

他隻是希望能夠在各地興建蒙學,幫助人們掃盲,讓百姓們不再成為睜眼瞎,不再輕易地被鼓動被欺騙,能識字,能寫字,不再是文盲。

接受教育這種事情,蕭如薰不再希望它成為一種特權。

從先秦時代教育屬於貴族到宋以前教育屬於士族世家,這是一段曲折的曆程,士族和貴族的爭鬥以士族的勝利而告終,從此中國沒有了血脈貴族,但是卻多出了士族。

士族壟斷了教育之後,儼然成為了新晉貴族,雖然沒有貴族身份,但是有貴族所擁有的一切,他們就是實際上的貴族。

一直到唐末的白馬驛大屠殺和宋朝教育進一步普及之後,士族世家才被掃進曆史垃圾堆,寒門才終於占據政治舞台。

可是時至今日,曾經的寒門讀書人儼然成為了這個時代的貴族們,依靠自己能接受教育的特權,享受著從前貴族一般的待遇,並且再次掏空了國家的根基,主導了國家的一切。

所以蕭如薰明白了,教育這種東西,無論怎麼加強宣揚,無論怎麼讓科舉變得更公平,隻要不是全民普及,隻要還有人不識字不能接受教育,就一定會讓所謂的狗屁貴族精神再次死灰複燃。

他們會依附在國家的身體上吃肉喝血,一邊宣揚自由民主,一邊宣揚貴族精神,給人民群眾洗腦的同時,暗中利用特權將廣大人民群眾無數年的奮鬥所創造出來的財富吃掉,把一個強盛的國家吃空。

蕭如薰有理由相信,不用多長時間,他身邊那些出身貧苦一起奮鬥過來的兄弟們當中就一定會出現“貴族”。

他們會開始做自己曾經最痛恨的事情,無論自己如何告誡他們,他們也一樣控製不住自己,因為有權力。

蕭如薰自己活著的時候可以壓製他們,可以控製他們,甚至可以用強製手段消滅他們。

可是百姓一天不能脫離愚昧,一天不認清所謂貴族精神的本質,就一天無法消滅這可惡的幽靈,他們依然會無數次的出現。

等自己死了,還有誰可以壓製呢?振邦嗎?

所以,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讓盡可能更多的人識字,讓盡可能多的人接受教育,讓盡可能多的人不再是文盲,讓他們具備最起碼的讀寫能力,從而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基礎的了解。

他不希望自己一手消滅掉的蛀蟲們轉世輪回重生在自己曾經最信任的戰友們的身上,然後把這個國家拉入下一個輪回。

他渴望權力,他需要權力,他喜歡權力,可他同時也希望這個國家越發的強盛,百姓們可以安居樂業不受欺負,沒有人會饑餓,沒有人會遭受不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