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六 治蝗(下)(1 / 2)

是否發生旱災就是蝗災爆發的首要判斷依據。

尤其是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關中地區和河北山東河南三省,這些人口比較稠密且旱災多發的地區,往往就是蝗蟲滋生的溫床。

蕭如薰把治蝗小組的領導權交給了精力過剩的陳龍正,讓他領導治蝗小組開始外出工作,四處調研。

隆武元年大半年,陳龍正都帶著治蝗小組在黃河中下遊一帶進行調研,隆武元年十二月回京,把所見所聞和所得寫成詳盡報告告訴了蕭如薰。

陳龍正報告說,黃河中下遊一帶的情況是相當的不好,和江南地區不同,江南地區本身蝗災就很少,經過土改之後各地官員掌控力大增,可以很方便的組織村莊人力興修水利。

他們物資齊全人力齊備,往往可以把一些需要修繕的水利修好,在需要建設水利的地方還能建設水利,水利完善的地方幹旱的可能性自然小,幹旱一少,蝗災自然形成不了。

所以江南地區並不需要太過擔心,發生蝗災的可能性極低,恰恰是北地黃河中下遊地區,缺乏人力物力,官員組織沒有江南尤其是東南那麼完善成熟。

前明萬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又經戰亂,北虜南侵大肆殺戮,大軍與之激戰,山西大同幾成廢墟,大族都死傷殆盡,更不要說平民百姓了。

後來蕭如薰北伐,幾十萬大軍在黃河中下遊一帶過境控製,也給地方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黃河中下遊地區目前還在恢複期,各地建設殘破不堪,水利更是無從說起。

現在還要感謝老天爺不下大雨,否則一旦下了大雨,黃河泛濫造成洪災,各地河堤年久失修多處,洪災一出北地必將生靈塗炭。

蕭如薰雖然很努力的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官員去山西和大同這兩地率先開始土改,進行控製,並且拿出大量的糧食讓當地官員以工代賑修複山西大同,但是時日尚短,成效不顯,他們的精力也不足。

換而言之,現在若是北地發生幹旱,必生蝗災,一旦發生蝗災,中央政府將疲於奔命捉襟見肘,難以應付。

所以,必須要在那之前進行蝗災的防治,由中央政府出麵,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組織人力物力進行蝗災的預防。

陳龍正主張割掉低窪積水處的水草,以清除蝗蟲產卵場所,春夏間蟲卵形成時,一旦發現有成行的鬆土,必然是這是蟲卵發育成幼蟲造成的,則官府組織人力進行處理。

蟲卵變成幼蟲後,要挖溝撲打,更重要的就是在幼蟲期,也就是蝗蟲還處於蝻的狀態時,應當在該地區放養大量的鴨子,鴨子下地,喜歡吃蝻,一天可以吃掉數斤蝻,不僅不用飼料,還能吃掉蝗蟲的幼蟲,一舉兩得。

接下來還有不算辦法的辦法。

就是要多種蝗蟲不食用的芋、桑、豌豆、綠豆、大麻、芝麻等農作物,或者在蝗蟲將來無可奈何的時候,將草木灰、石灰等篩成細末後,撒在莊稼上,蝗蟲就不會再吃這些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