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以立刻使用的戰爭物資之外,其他東西也不是毫無價值的。
那些堆積成山的骨製品皮製品和草原風情特色產品已經被蕭如薰找到了合適的買家,除了民間的一部分需求之外,大部分都被裝船賣到了歐洲,在歐洲大為暢銷,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反正換了不少錢就是了。
一陣劇烈的疼痛之後,百姓們換來的是近乎永遠的安逸。
因為大秦皇帝為他們掃平了北方邊患,將北虜曆史性的掃平了,將他們整個覆滅掉了,以後北虜扣關南下將會成為曆史,成為教科書上的一部分。
不再鮮活。
整個蒙古部落因為慧眼識英雄而得到完整保留的隻有科爾沁一部,隆武十四年得到賜封時,整個科爾沁部的總人數大約在五萬人。
蕭如薰恩準科爾沁保留原先的規矩,在原先的居住地上放牧,給他們圈定了一個範圍,修了一條路去他們那裏,還很貼心的給他們修建了居住的城池。
將他們圈養在了草原上,放牛放羊,擠牛奶擠羊奶,然後剪羊毛,通過大馳道送到賣給政府,換取生存物資以保證生存,從此乖乖的。
剩下的全部被俘獲的北虜都被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苦役建設運動,和被俘獲的倭人一起,承擔起了建設大秦美好明天的光榮使命,此一段時期有史料統計稱北虜和倭人年均死亡量在二十萬以上。
到隆武二十年的時候,倭人的死亡數量已經突破了四百萬,大部分都是死在大馳道建設和江南地區的滅螺行動之中,尤其是滅螺行動,死的人更多。
基本上都是被榨幹勞動力到最後一刻,被血吸蟲感染然後被一把火燒掉了。
多虧了這些人,他們在整個江南十年如一日的消滅釘螺,到隆武二十年的時候,江南地區曾經釘螺繁盛區的幾大淡水湖周邊地區已經難覓釘螺,江南地區百姓的血吸蟲病已經大體控製住了。
蕭如薰在北邊除害,他們在南邊除害,為了大秦人民的美好生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秦人民會記住他們,然後很快忘掉。
攻擊察合台葉爾羌兩國以及烏斯藏的時候,獲得了五十多萬口眾,這些口眾也被安排了各種苦力建設運動,多虧了他們,那些地方的城池才得以快速建立,才讓這些地方具備了基礎的生活人的條件。
蕭如薰發現現在這些地方還沒有想象中生態環境那麼糟糕,當然若要控製起來,也沒有那麼容易。
地圖上所看的國家疆域圖其實一般都是一個大而化之的概念,真正掌握的地方一定要有人居住,要有行政設置和一係列的建設。
這對於廣大貧困少人地區來說是很難的,青海西藏和新疆一帶,想要完全掌握一點都不容易。
對於古代中國而言,就算是傳統核心地帶,也就是秦國統一之後的那一塊疆域的完全掌控都要到清朝去了。
更不要說東北西北西南等地,開發都是在清朝中後期,而在此之前,所謂的掌控和疆域劃分大部分都是看駐軍位置,或者是所謂的羈糜統治,不收稅,不壓迫,不幹預,所謂的三不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