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我要是結婚了(1)(1 / 3)

♀ Escape Marriage ♂

銷售美國式婚禮

【標簽】婚紗 婚禮營銷 品牌忠誠度 美國文化

按照甲殼蟲樂隊的詮釋,錢不能買到愛情。但是,錢肯定能買到奢華的婚禮。在麗貝卡·米德(Rebecca Mead)的新書《完美的一天:銷售美國式婚禮》(One Perfect Day: The Selling of the American Wedding)中,她對此做了很好的解釋。的確,根據米德的說法,美國的婚慶行業價值每年超過1610億美元。這一可觀的數字說明了婚慶不僅僅孕育巨大的商機,更是一個超級幻想。當人們為婚禮花費巨資時,他們購買的是一係列關於什麼是完美婚禮的昂貴而微妙的想法和創意。

美國婚慶行當,專業的策劃人員,精美的網上注冊,帶著異國風味的蜜月,以及不斷上演的美好記憶,構成了米德一書的主題。米德從英國移民到美國,從為《紐約客》(New York)撰文開始了其寫作生涯。米德不斷學習美國文化,深入觀察美國人的流行趨勢、行為模式、價值觀和各種典型的美國人生活方式。在10年來為《紐約客》的工作積累中,米德寫了諸如”春假行業“、”沙奇爾·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和”基督教飲食行業“等與美國習俗有關的文章。《完美的一天:銷售美國式婚禮》是從2003年發表於一本雜誌上的文章發展而來的。《紐約客》以培養非小說敘述暢銷書作者而聞名。這是米德的第一本書。

跟隨著約翰·麥克非(John McPhee)、蘇珊·歐立安(Susan Orlean)、勞倫斯·賴特(Lawrence Wrigh)以及同樣把短文成功發展成書籍的《紐約客》作家們的步伐,米德已經把一篇風趣的散文延伸為一種長期的探索,探究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美國人的婚禮是如何告訴我們美國生活的其他部分的?“她的回答是:”我們結婚的方式揭示了主流文化對於愛情、婚姻的期望以及對家庭作用的理解。“

為了寫好這本書,米德把自己融入到美國的婚禮文化中。她參加行業會議和營銷研討會,除此以外,還研究了43個與標準婚禮有關的不同行業,堅信”新娘是最好的品牌代言人“,其忠誠度往往會延伸至一生之久。米德也常到網上婚紗聊天室和迪士尼婚禮教堂,在那裏,夫婦們會花2500美元租灰姑娘(Cinderella)的大馬車或花費每半小時1000美元安排米奇(Mickey )與米妮(Minnie)出席他們的婚禮。她還訪問了婚紗商場(Bridal Mall),這家商場是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最大的婚紗商店,那裏有800多套不同的婚禮禮服。米德把這裏形容為一個”寵物園“,興奮的新娘可能會”像小鳥一樣倚靠著婚紗歌唱“.

她探究了大衛婚紗(David's Bridal)公司,這是美國唯一提供完全成品婚禮禮服的供應商,超過20%的美國婚禮禮服在其連鎖店出售。她還到中國參觀婚禮禮服製衣廠,觀察各類傳統的婚禮牧師或是現代的婚禮司儀。在對現代婚禮意義不懈追求的過程中,米德參加了維加斯(Vegas)婚禮小教堂中以貓王(Elvis)為主題的儀式;來到田納西的蓋特林伯格(Gatlinburg)(自稱為蜜月之都的南方小城);又飛往阿魯巴島(Aruba),這個地方自從《婚姻法》調整後,就以熱帶婚禮樂園自詡,從而開創了蓬勃發展的婚禮經濟。

她發現,在婚前性行為、同居、離婚和再婚已經相當平常的時代,婚禮不再意味著重大的生活變化和從前那樣永恒而神聖的承諾。此外,她的結論是,婚姻的不穩定因素與越來越世俗化的美國人的生活相關:約40%的美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這個事實極大地削弱了婚姻作為一個宗教儀式的崇高地位,從而為更多個性化的婚禮形式創造了機會。米德的結論是,新娘和新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願意把錢投入到婚禮上以賦予它各種意義。對許多人來說,婚禮既是激烈的表達方式又深深烙有傳統的印記,使得夫婦能用個性化的方式來表現這一為時甚久的傳統。

這些意見是米德新書的一部分,她試著解釋美國人之所以會形成這一本能認識的心理因素,這一本能認識即婚禮是一個漫天要價的商機,婚禮營銷的重點就是讓夫婦覺得不在這重要的一天花錢是不行的,結果就是,新婚夫婦明白這一切都包裹著所謂”意義“的偽裝。米德告訴我們,這個過程會使得新娘發生很大的轉變,在婚禮策劃的過程中,她們會成為”新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