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皇登基(1 / 3)

垂拱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亦即祭洛大典的兩天之後,一座中國曆史上氣魄最為宏偉,造型最為獨特的明堂——萬象神宮——終於在洛陽太初宮的正中心竣工落成。

據相關史書記載,萬象神宮高二百九十四尺。唐尺有大小兩種,小尺合今25厘米,一般用於測量小型物品;大尺運用較為普遍,其長度據王國維的研究以及實測日本所藏唐尺,在今29.3至31.3厘米之間,若取中間值30.3厘米換算,則萬象神宮高度將近90米,是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兩倍,相當於今天的25層樓那麼高。整座建築分為三層:下層為方形,象征四季;中層為多邊形,象征十二時辰,層頂四周雕飾著九條張牙舞爪的金龍,共同托起一個圓蓋;圓蓋之上,就是明堂的最上層,亦為多邊形,象征二十四節氣,上覆圓形寶頂,寶頂上赫然聳立著一隻高達一丈的鐵鳳凰。鳳凰周身塗滿黃金,傲然屹立於明堂之巔,高聳入雲,展翅欲飛。

在蔚藍的穹蒼和燦爛的陽光下,九條金龍眾星捧月地托著這隻聳壑淩霄的金鳳凰,其驚世駭俗的政治姿態足以讓天下臣民瞠目結舌,其離經叛道的象征意義亦足以讓海內宿儒氣極吐血。

這就是神皇武氏推倒萬世,“自我作古”的傲然氣概!她拋棄了自古明堂“茅宇土階”的簡陋形製,衝破了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藩籬,在男權至上的傳統中國毅然創造了一個完全屬於女人的政治圖騰。

是的。

一個圖騰。

一個隻屬於神皇武氏的圖騰。

一個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女主天下的圖騰!

為了慶祝萬象神宮的落成,同時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盛德大業,神皇武氏當天就在這座嶄新的殿堂中宴賜群臣,宣布大赦天下,並特許普通百姓入內參觀。與萬象神宮同時落成的,還有坐落於它北麵的“天堂”,堂中供奉一尊巨型佛像。據說這座宗教聖殿的規模更加雄偉,殿高五層,站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主持修建明堂和天堂的薛懷義,因功拜左威衛大將軍,封梁國公。

垂拱五年(公元689年)正月初一,神皇武氏在萬象神宮舉行了首次祭祀大典。她身著天子袞冕,手執大珪(帝王專用的一種祭祀玉器),行初獻禮,睿宗李旦行亞獻禮,太子李成器行終獻禮。先拜昊天上帝,次拜高祖、太宗、高宗,再拜魏國先王(武士彠),最後拜五方帝座。禮畢,神皇武氏親禦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元永昌。

此次大饗,武後儼然已是以一副天子的姿態在主持祭獻之禮。有心人不難發現,這幾乎就是一次隆重的登基預演。

至此,武周革命的大幕已經訇然拉開,一個新王朝的曙光也已經噴薄而出。

按照古代中國的政治傳統,王朝更迭、革故鼎新之際,首先要做的事情,當然就是“改正朔”了。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十一月,神皇武氏再饗萬象神宮,宣布廢除沿用千百年的夏曆,啟用周曆,以十一月為歲首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按照儒家學說,夏、商、周各承天命,皆以建立正朔來表明其為天命所歸,故夏之正朔就是一月,商之正朔為十二月,周之正朔就是十一月了。武後自稱姓出姬周,所以在此刻改行周曆,顯然是為其政權革命建立意識形態的基礎。正所謂“於彼新邑,造我舊周;光宅四表,權製六合”。(《全唐文補遺·武懿宗墓誌銘》)

正朔易則新命生,武周興而李唐除。

改完正朔後,武後又做了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改文字。

她讓族侄鳳閣侍郎(中書侍郎)宗秦客負責起草,由她最終敲定,一共改了“天”“地”“君”“臣”“日”“月”“年”等十二個最常用和最具有政治意義的文字(其後又陸續更改了一些,據說前後共計十七字,或說二十一字)。從這些新字的字形構造上,人們足以解讀出豐富的政治意涵。比如“君()”字,就是由“天下大吉”四個字合成;“臣()”字,是上麵一個“一”,下麵一個“忠”;“年()”字由“千千萬萬”四字合成;“聖()”字由“長、正、主”三字合成。

在所有新造的文字中,隻有一個字是永遠屬於神皇武氏一個人的。當其她的新字隨著武周王朝的湮滅而迅速被人們拋棄和遺忘時,惟獨這個字永遠不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它就是“曌”。日月當空,千秋彪炳。

神皇武氏用這個華麗、大氣、厚重的文字,為自己重新作了命名。

從此,她就是武曌。

神皇武曌。

後世的人們似乎習慣於用她日後的封號,稱呼她武則天,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她一定更喜歡人們叫她武曌。

因為這是她自己創造的文字,一如她更喜歡自己創造的命運一樣。

千百年來,再也沒有人使用過這個字。但是隻要中國曆史還在,這個字就會在時光深處綻放永恒的光芒。無論你何時回過頭去,它都會在曆史的星空中默默閃爍。這個字承載了女皇武曌輝煌而獨特的一生,這個字也見證了中國曆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時代。

武曌一生似乎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她母親楊氏自小虔誠奉佛,終身不渝;武曌耳濡目染,自然也會在八識田中播下信佛的種子。據說武曌幼時,還曾一度披緇茹素,隨母親入寺奉佛。太宗崩逝後,身為才人的武曌恰恰又被遣送到感業寺落發為尼,盡管與木魚鍾磬相伴一生絕非她的意願,但是在青燈古佛旁度過的那些日子,無疑也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麟德年間,高宗李治為太宗皇帝追福,於洛陽龍門修建大奉先寺。鹹亨三年(公元672年),武曌為了表示對高宗的支持以及對佛教的信仰,遂捐出脂粉錢雕刻寺內主佛像——龍門石窟盧舍那佛。這尊石刻佛像後來被譽為中國佛教造像史上的巔峰之作。據說,佛像的麵容正是按照武曌的容貌雕刻的——方額廣頤,娥眉鳳目,神情既慈悲又威嚴,目光既沉靜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