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李隆基還在顧慮。因為他缺乏自信。這一生中,他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缺乏自信。原因來自兩個方麵——既有主觀上的,也有客觀上的。從主觀上來講,是因為李隆基現在的得失心比以前重了,重得太多了。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位子決定思維,身份地位的巨大變化已經深刻改變了李隆基的心態。發動唐隆政變的時候,他隻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親王,挑戰的對象則是臨朝攝政、大權獨攬的韋後,這就像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又像是一場賠率為1:N的賭博,贏了就能得到整個天下,輸了也不過是賠上性命一條,所以李隆基才會無所顧忌,拚死一搏。
而現在的情形則與從前判若天淵。如今,李隆基已經是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至少在形式上,他已經擁有了整個天下,現在讓他押上一切跟太平公主賭,贏了得不到更多,輸了則會喪失一切。在此情況下,李隆基當然會不可避免地生出投鼠忌器,患得患失之心。
以上是主觀原因,至於客觀原因,則是因為太平公主的勢力太強大了。在即將進行的這場巔峰對決中,太平公主麾下可謂是兵強馬壯。除了左仆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檢校中書令崔湜、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陸象先這五個宰相之外,還有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晙、政治和尚惠範等等。正所謂“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資治通鑒》卷二一○)
相形之下,李隆基這邊的陣容就寒磣多了。宰相班子中,隻有一個兵部尚書郭元振(這一年六月剛剛複相)是他的人,其他親信是:中書侍郎王琚、岐王李範、薛王李業(李隆基即位後,兩個弟弟主動把名字中的“隆”字去掉了)、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薑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禦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數雖然也不少,但都是四品以下的小官吏,無論是手中掌握的職權,還是政治鬥爭的經驗,和太平一黨顯然都沒有可比性。
職是之故,李隆基不能不顧慮重重。
尤其是不久前剛剛發生的劉幽求事件,至今還讓他心有餘悸。那次失敗,李隆基還可以通過丟卒保帥而及時化解危險,保住皇位,這一次要是再失手,就不可能再有什麼轉圜的餘地了,等待他的隻能是廢黜和殺頭的命運。
就是在上述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李隆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和彷徨之中。
麵對天子一反常態,優柔寡斷的表現,王琚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絞盡腦汁地想了好幾天,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立刻寫了兩封信,一封送給人在東都的尚書左丞張說,一封送給荊州長史崔日用。他在信中詳細說明了當前朝中的嚴峻形勢,並敦促張、崔二人勸天子趕緊動手,切不可坐以待斃。
張說接到王琚的信後,隨即摘下身上的佩刀,命人趕赴京師,把刀呈給了天子。
除了這把刀之外,他一個字也沒有說。但是李隆基很清楚,張說是在勸他做兩件事:一、斬斷親情的束縛;二、以武力平定太平公主。
差不多與此同時,崔日用也火速從荊州趕回了長安。他即刻入宮麵見李隆基,憂心忡忡地說:“太平公主隨時可能發動政變,陛下您還等什麼?您以前隻是太子,要想擺平她就必須依靠計謀和武力,如今既已貴為天子,隻要下一道詔書,還有誰敢不從?再拖延下去,萬一逆黨搶先動手,悔之何及啊!”
應該說,張說和崔日用在這個緊要關頭站出來為李隆基打氣,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的信心。可崔日用的話卻說得太過輕巧,要想擺平太平公主,豈是一道詔書就能辦到的?當初把她放逐到了蒲州,她不是照樣有能力遙控朝政嗎?所以,除非不動手,一旦動手,就必須像張說所暗示的那樣,用武力把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全部殲滅,隻有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然而,誅殺自己的親姑母,畢竟不是一個容易作出的決定。
問題倒不是在於李隆基直到此刻還在掛念姑侄親情(早在唐隆政變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親情就已經名存實亡了),而是一旦對太平公主動武,太上皇李旦會作何反應?李隆基又將如何處理與父親李旦的關係?如今李旦雖然已經退位,可軍國大權仍然在他手裏,假如他出手阻止李隆基,那李隆基該怎麼辦?
因此,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如果要對太平公主采取行動,就必然要把太上皇李旦考慮在內。換言之,萬一李旦成為李隆基鞏固皇權的障礙,李隆基勢必也要對他采取非常手段。倘若真走到這一步,父子之間豈不是要反目成仇,刀兵相見?
這才是李隆基最大的顧慮。
於是李隆基坦言道:“賢卿所言極是,可朕還是擔心驚動了太上皇。”(《資治通鑒》卷二一○)
崔日用不假思索地說:“天子之孝,在於安定天下。倘若奸人得誌,則社稷崩潰形同廢墟,到時候又要到哪裏去盡孝?請陛下不要再猶豫了,隻要先掌握禁軍,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捕逆黨,臣相信,一定不會驚動上皇。”
崔日用這番建議看上去好像沒什麼新鮮之處,其實裏頭包含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奪取禁軍兵權。進而言之,崔日用其實是在暗示李隆基——隻要在捕殺太平一黨的同時分兵控製太上皇,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形勢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除此之外,李隆基還有別的辦法嗎?
沒有了。所以他不得不下定了動手的決心。
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李隆基沒有讓崔日用回荊州,而是當天就任命他為吏部侍郎,把他留在了身邊。
既然決心已定,那麼接下來就是如何行動了。為了做到知己知彼,李隆基決定策反太平公主身邊的一個重要人物,以便掌握太平一黨的具體動向和謀劃內容。
李隆基鎖定的這個人物就是崔湜。
之所以選擇他,原因有三:
一、崔湜雖然是太平公主的人,但他畢竟曾經擔任李隆基的東宮官吏,所以在場麵上,李隆基和他還是頗有往來的。根據《舊唐書·崔湜傳》記載,玄宗在身為太子期間,曾“數幸其第,恩意甚密”。由此可見,李隆基可能很早就想拉攏崔湜,否則也不會屢屢到他家做客,更不會有什麼“恩意甚密”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