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2010中國“蟻族”生存報告 (5)(1 / 3)

在“‘蟻族’社會不公平感研究”的部分中提到,雖然“蟻族”普遍認為當前自身的社會經濟地位偏低,但絕大多數“蟻族”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內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會提高,對自己未來成功普遍抱有很強的信心。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蟻族”和“社會精英”之間的邊界具有通透性,他們所持的社會流動信念是“社會流動信仰體係”(socialmobilitybeliefstructure)。他們會努力爭取加入到地位較高“社會精英”群體之中。在課題組考察“蟻族”自身對未來出路的思考的開放式問題中,近一半(45.1%)的受訪者回答中都含有“努力”、“奮鬥”這兩個詞。“蟻族”相信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奮鬥實現從“蟻族”到“精英”的流動,即當前“蟻族”正在按照現有的社會製度規則行事,謀求社會地位的上升。

但是社會認同理論也警示我們:當社會流動不暢時,弱勢群體成員會加強對自己所在群體的認同,要求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消極方麵的評價進行重新評定,甚至會以集體行動來推翻對弱勢群體不合理的政治和社會製度。社會創造和社會抗爭就是在這一階段可能采用的策略。課題組連續三年調查顯示,“蟻族”的年齡一般不會超過30歲,呈現“三十而離”的現象。離開者有的“回家了”,有的“去了中小城市發展”。這都說明“蟻族”中沒有上升到更高地位的個體有很多認為這樣的群體關係現狀是合理而穩定的,因而他們主導取向是“脫離”(exit)而不是“表達”(voice),選擇了“社會創造”的模式——即離開以避免繼續處於對自己不利的評價體係之中,以便獲得更高的自尊。

如果群體關係的現狀被看做是不合理或不穩定的,那麼弱勢群體的成員就會采用另一種策略——社會抗爭。這時,群體成員可以在導致其消極區分性的維度上與優勢群體進行直接的對抗。因此,這一策略最可能引發激烈的群體間衝突。

在2010年調研中,課題組調查了幾個具體的方麵,以了解“蟻族”在經濟政治等方麵的態度(如表2–2所示)。麵對目前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現狀,受訪者否定了拉開貧富差距的正麵意義,受訪者中很大一部分人認為目前存在司法上的不公正現象,他們也認為“有錢人”在社會事務上的發言權更多,他們大部分讚同“從收入高的人那裏征收更多的稅來幫助窮人”,希望在經濟的公平性上進行調整。雖然前文的分析表明,大部分“蟻族”相信自己未來能夠成為“精英”,但社會不公平因素卻使他們采取社會抗爭的策略可能性在增大。

表2–2對社會現象的態度

觀點不同意同意不回答

拉開貧富差距,能調動人們工作積極性60.5%30.7%8.8%

經濟條件好的人比經濟條件差的人在社會公共事務上有更多的發言權29.4%64.7%5.9%

應該從收入高的人那裏征更多的稅來幫助窮人25.7%61.3%13.0%

現在社會司法不公正現象突出18.5%65.1%16.4%

綜上可見,“蟻族”的身份認同既有提高自尊、滿足歸屬需要、激發其更多努力的積極意義,也可能誘發更多的群體性事件。當然,這種積極或消極的後果的發生取決於他們對群體關係的覺知。所以,“蟻族”的社會流動信仰體係對於該群體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三、“蟻族”教育狀況研究

作為教育係統與就業係統的結合體,“蟻族”既與教育係統相聯係,涉及教育的投入問題,又與就業係統相關,涉及教育的產出問題。因此,關注“蟻族”的教育狀況是“蟻族”研究的視角之一。本文從“蟻族”的學曆層次、專業分布以及階層固化三個方麵展開探討。

一)“蟻族”的學曆層次

由於“蟻族”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所以受訪者均為專科以上學曆。課題組將學曆分為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國民教育係列)、大專(國民教育係列)、專升本、本科(成人/民辦高校)、大專(成人/民辦高校)六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