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章:果然有問題(1 / 2)

“為何?”李治驚訝地轉頭望向李浩,指著外麵的那群災民,激動道,“你看看他們,走得這麼慢,一看就是沒吃飽,連走路都沒力氣了。”

李浩緩緩道:“殿下,治災,是為了讓災民活下去,不是為了讓他們吃飽,”

“不吃飽?”李治一臉懵逼地望向李浩,在他印象中,吃飽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啊,可對於災民來說,難如登天,災民的目標就是活下去,他越發感到悲哀。

李浩點頭道:“若想讓難民們吃飽,傾盡朝廷存糧,也難足夠,如此一來,反而有許多人會餓死,而殿下你眼前所見的這些難民,都是遭災不重的,他們都自備了糧食,不會餓死的,後麵還會遇到很多難民,倘若一遇難民就要散糧,咱們會因為糧食不夠而耽誤了行程,耽誤了行程就會耽誤治災大事。”

“倘若……倘若……”李治有點生氣,小臉憋得通紅,道,“倘若遇到難民快要餓死了呢?也不幫他們?”

李浩聞言緩緩閉上眼,語氣沉重道:“還是不能幫,倘若是快要餓死的難民,幫了反而會引發騷亂,難民可以餓死,卻不能動亂,一旦動亂,會死更多的人。”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李治感覺自己三觀都要崩塌了,明明自己有糧食,卻不能用來救人,他好鬱悶,好生氣,他也不知道該氣誰,氣李浩嗎,不是,李浩又沒做錯什麼。

李浩繼續道:“殿下,想要操持好一個國家,讓百姓都能吃飽穿暖,是很不容易的,這一點,你父皇做的很好,你父皇是難得的明君,他也一直在努力,為的就是讓大唐百姓戶戶有餘糧,這樣,就算遭遇天災也不怕了。”

“戶戶有餘糧。”李治聽得有點神往,道,“你說要是戶戶都有餘糧,是不是就不會有人再餓死了。”

“可以這麼說吧。”李浩緩緩點頭道,“但眼下,殿下你不能散糧,治災,首先不能有貪念,其次不能心軟,唯有硬起心腸,不被災民們感染了情緒,才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才能救活更多的人。”李浩的神色有點嚴肅,他能體會李治此刻的心情,因為在庭州的時候,他親身經曆過這種無力感,眼睜睜地看著百姓們因饑餓而死的心痛,時不時都會徘徊在他心頭。

李治還是很有大局觀的,他回味了良久,似乎有點明白李浩的意思了,肅然向李浩拱手一禮:“多謝先生教誨,治受教了。”

李浩也拱了拱手,道:“殿下聰慧,慢慢會懂我的意思的。”

行程繼續,李治為了不讓難民們影響情緒,一路都不敢開車窗,就靜靜地坐在馬車中想李浩教導他的那些話,其中有一些話,始終在他腦海中翻來覆去,就是戶戶有餘糧那句。

按照李浩的意思,隻要大唐百姓富足到戶戶有餘糧的地步,那麼就算遭受天災,也不會有人餓死了,多好,李治很憧憬那樣的畫麵,他心中立誌,等自己長大了,太子哥哥做上皇帝了,他一定要向太子哥哥力薦李浩,讓李浩做大官,跟房玄齡一樣大的官,因為他覺得李浩是無所不能的,李浩一定能幫太子哥哥將這個國家治理得很好,達到戶戶有餘糧的境界。

七日後,他們進入河北地界,河北遭災最重,一路上經常碰到遷徙的難民,而且這裏的難民與河東的難民不同,許多人家裏房屋被壓垮了,什麼東西都帶不走,好多難民衣衫單薄,凍得臉色發青,還有許多人已經餓暈在路旁,當真應了哀鴻遍野一詞。

一路行來,李浩的臉色也漸漸變得難看,沒想到河北雪災如此嚴重,才進入河北一天,便已見到數千流民,照這個架勢,河北難民的數量絕對達到三十萬以上,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雪災一向不算大災,沒想到這次的雪災竟如此之大,當真匪夷所思。

改道向東北方向又行十日,終於到達恒州了,恒州城外聚集了大量遊民,足有四萬之多,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宛若烏雲,讓人心頭一沉。

李治王駕到達恒州城外,李浩派人去向難民們打聽情況,一問方知,恒州刺史不讓他們進城,但卻派人在城外替他們紮了許多避難帳篷,而且每日施粥兩次,雖無法保證溫飽,卻能勉強活命。

過了片刻,城門緩緩打開,恒州刺史呂棟帶領滿城官員齊迎王駕,李浩此刻就是李治的代言人,讓呂棟快速迎他們進城,免去一切虛禮,莫要耽擱治災事宜。

入城後,李治王駕暫落刺史府,李浩以李治的名義去找呂棟,向他詳細了解恒州災情。

呂棟一看就是個老實人,當即將恒州的的情況向李浩說了一遍。

恒州確實遭災頗重,但恒州府庫還算充實,有餘糧兩千多石,勉強可以撐上一段日子,不過城外的災民每天都已數千的數量在增加,也不知何時是個頭,呂棟也是憂心如焚,至於為何不讓難民進城,呂棟也是怕難民進城後會擾亂城中治安,畢竟遊民的可信度不高,若是有人餓急眼了,做出違紀之事,那可不妙,數萬遊民啊,那可不是鬧著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