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做了一件什麼錯事呢,那就是安插親信的事。
許多人認為,安插親信的事是李世民默許的,這也證明了李世民想立李泰為太子的心,甚至連長孫無忌也是這麼想的。
但李浩知道,他們都錯了,因為當今之世,隻有李浩一人親眼見證了李世民和李承乾最後一次見麵的對話,沒錯,就是在少華山,李承乾被俘後與李世民見麵的那一次,那次的對話是一條非常非常重要的線索。
對於那晚李承乾和李世民的對話,李浩回去後做過深刻的研究,動用了一切他所學的心理學,來分析李世民的心裏和想法。
最後,他得出結論,李世民感到內疚,感到失望,而且很不甘心,正是因為不甘心,李世民才選擇給李承乾最後一次機會。
至於李泰在那些重要職位上安插自己親信之人的事情,李浩知道李世民不是默認,而是當時李世民心緒混亂,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畢竟他剛和一個兒子鬧翻,處於敏感期,不願再跟李泰鬧別扭。
但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混亂,也不可能一直糟糕,李世民終歸會緩過勁來的,等到他緩過勁來時,他會對李泰之前的行為不滿,決定太子人選的最終權利,是在李世民手裏,大臣們說再多話也隻是僅供參考而已,一旦李世民對李泰產生不滿情緒,那麼李泰想上位就難了。
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李浩還是寫了一封信讓陳鬆回去送給程咬金,提醒一下他。
由於他們才行出不遠,三日之後,陳鬆就回來了,告訴李浩信已送到,李浩點頭,這下他就可以安心上路了。
十月十一的時候,李績到達鬆州,派斥候通過赤鬆領,進入吐穀渾國界,探查情況,得悉吐蕃十萬大軍還在朝吐穀渾進發,估計半個月後就能到達吐穀渾。
那些斥候便按照李績的吩咐在草原上四處散播消息,說朝廷已派重兵鎮守邊境,李浩掛帥。
消息散播的很快,三天之後就傳到了吐蕃大軍中,丹增江措一聽說李浩掛帥,當即就怕了,丹增江措雖然是吐蕃右如帥,但他活了四十歲了,也隻打過四五場仗而已,不過他紙上談兵的功力很高,說起來頭頭是道,正好有他參與的幾場大戰,吐蕃都贏得了大勝,所以朝中之人都以為他有很不錯的軍事才能,況且丹增江措的父親也是朝中重臣,背景雄厚,所以他才能坐上如帥之位。
對於自己有幾斤幾兩,丹增江措其實心中清楚,一般的角色,他可以對付,但遇到李浩那種,他是真的一點把握都沒有,畢竟人家可是打敗戈達爾曼和倫珠仁增的人,智勇雙全,連葛爾東讚都在智謀上輸給李浩了,丹增江措不認為自己比倫珠仁增和葛爾東讚厲害。
丹增江措當即放慢了行軍速度,同時派快馬彙報邏些城。
原本隻有半個月的路程,丹增江措硬是走了一個半月。
鬆讚幹布已經接到通知,大唐譴使來吐蕃,正在路上,於是鬆讚幹布派快馬回複丹增江措,讓他先屯兵邊境,暫不動兵,等候他的下一步指令,鬆讚幹布這是想看看大唐皇帝派來的使者說什麼,其實他的內心還是有點懼怕大唐的,畢竟已經在大唐的手上吃了兩次大虧了,他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雖然憤怒,但並未失去理智,而且這一次李浩帶兵駐守大唐邊境,讓他心裏發毛,現在一提到李浩,他就想到吐蕃克星這四個字,看來李浩當初隨口給自己取的一個稱號,已經深入吐蕃眾人的心中了。
李浩終於到達沙州了,到達沙州之後,他便派出斥候四處查探情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在這個通訊落後的時代打仗,情報永遠是最重要的。
斥候來報,吐蕃大軍也是剛到吐穀渾邊境,不過按兵不動,沒有出擊,於是李浩每日派出多批斥候,輪流查探,隨時前來彙報情況。
三天之後,忽有斥候來報,玉門關那邊抓獲了一個多年前偷渡出關的僧人,正往沙州這邊送來,斥候想要請示李浩,要不要接手過來嚴查,以防是敵國奸細。
李浩當即點頭:“嗯,要嚴查,本將軍之所以派你們出去四處巡查,就是怕有人在背後搗鬼,你們要知道,行軍打仗可不是兒戲,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腹背受敵之境,那便糟糕了。”
“是。”那斥候頷首領命,轉身就準備出牙帳。
“等一下!”李浩忽然叫住了他,因為一說到僧人,他忽然想起了一個人,算算時間,好像也差不多了,李浩便問,“那僧人叫什麼名字……啊,不對,僧人叫什麼法號?”
那斥候回道:“聽聞那僧人自稱玄奘法師,乃洛陽淨土寺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