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章:長江後浪(1 / 2)

等了好半天,滿殿一個人都不說話。

“嗯?”李世民蹙眉掃視了一遍群臣,問道,“諸卿為何都不說話了?”

又等許久,還是沒人說話,李世民悠悠道:“既然諸卿都不說話,那麼朕就直接封賞李浩了。”

眾臣還是不說話,李世民見沒人反對,直接大聲道:“科研寺卿,歸德大將軍,藍田縣侯李浩李詩狂聽賞!”

“微臣聽賞!”李浩行禮。

李世民道:“藍田縣侯李浩進獻高產精良稻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此功不賞,複賞何人,加李浩食邑五百戶,晉勳上護軍,授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賜金魚袋,賞黃金千兩,帛千匹,寶馬良駒三匹。”

封賞結束,眾臣一臉麻木地望著李浩,眼中盡是豔羨之色,李浩又升官了,雖然到目前為止,李浩的職官隻是沒有任何權力的科研寺卿,但他的其他官銜卻是一升再升,武散官早已達到了從三品歸德大將軍,這也就罷了,現在還加封了一個文散官,也是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就連勳官都達到了正三品的上護軍,要知道,勳官是所有官職中最難升的,沒想到李浩勳官升得比職官和散官都要快。

其實這還是李世民刻意壓製的結果,要知道,李浩的爵位已經很久沒動了,好幾次重大賞賜都沒升爵,隻是加了食邑,就連賞賜李浩救駕那麼大的功勞都沒升爵,為什麼?因為李世民刻意壓製啊,再升怎麼升,郡侯還是縣公?二十出頭的少年郎配這麼高的爵位,合適嗎?

眾臣雖然對於李浩的升官速度是各種羨慕嫉妒恨,但他們也不得不服,誰讓人家李浩厲害呢,動不動就立功,而且每次都是潑天大功,李浩立的那些功勞,換做他們任何一個人,一輩子能立一次就足夠他們官升三級了,李浩直接一人包攬,才升了這麼點官,已經算是受委屈了。

對於這個封賞,眾臣沒有什麼意見,於是接下來,繼續議事,能比這高產水稻還要大的事,那必定是壓軸的,能壓軸的還能是什麼事,兩個字-立儲。

當然,李世民不可能通過這次朝議就將立儲的事情定下來,那樣也太草率了,起碼先看看眾臣的意思。

立儲之事一提,有人開心,有人驚訝,李世民坐在高座上查看眾臣神態,眉頭暗蹙,他不太喜歡那些對立儲比較熱心的大臣,你們為何這麼熱心?老子還沒死呢,你們就準備找好下家了?

對於立儲之事,眾臣紛紛踴躍發言,以前由於太子在位,他們不好爭什麼,但現在太子之位空出來了,那些站好隊的人必須踴躍爭取,爭來爭去也就是吳王李恪和魏王李泰的人,無非這兩家,至於李治,嗬嗬,就李浩一人,哦,對了,還有程咬金秦瓊和李績他們三個,這四人從始至終一眼不發,隻是在那默然地望著群臣爭辯。

這一次,長孫無忌站在了李泰那一邊,而且支持李泰的大臣比較多,吳王的支持者隻有寥寥十幾人,勢單力薄,情勢一邊倒,這讓李世民很不開心。

李世民現在就是不中意李泰,雖然李泰聰明,雖然李泰學問高,但他對於李泰之前的行為耿耿於懷,李泰那種迫不及待的表現讓李世民感覺他想搶奪自己皇位一樣。

接著,長孫無忌獻上一套書,名為《括地誌》,編撰者是李泰,這可是一本非常大型的地理著作,全書正文550卷,序略5卷,吸收了《漢書·地理誌》和顧野王《輿地誌》兩書編簒上的特點,創立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總共13萬字。

這可是了不得的功績,那些李泰的支持者們見狀紛紛稱頌,就連李世民翻看了《括地誌》之後都讚歎不已,立儲之心開始動搖,不禁暗忖:或許,立李泰為太子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李世民對這件事很慎重,他抬眼之際恰巧看到李浩,便點名道:“詩狂,經過一夜思考,立儲之事,如今你可有何看法?”

李浩出列行禮道:“陛下,微臣對立儲之事暫時還未有什麼看法,不過,微臣對這《括地誌》倒是有點看法。”

李世民聞言挑眉道:“哦?你對《括地誌》有何看法,朕要聽聽。”

李浩道:“據臣所知,這本《括地誌》乃肖德言肖德育所編纂,魏王隻是主編修訂,何時又變成魏王編纂了?”

此言一出,殿中忽然一片靜寂,就連長孫無忌都一臉震驚地望向李浩,他不明白,李浩是怎麼知道這事的,知道這事的人可沒幾個啊。

李浩當然知道,為了幫李治奪這太子之位,李浩可是做足了功課的,他可是穿越者呢。

李世民聞言臉色變得陰沉起來,這特麼是赤裸裸的欺君啊,雖然不是大事,但為了邀功而如此欺君,他忽然對李泰好失望,在唐朝這種有節操的年代,李泰做出了剽竊別人文化成果的事,這是多麼沒有節操,就算是蕭德言他們自己願意把成果讓給李泰的,此種行徑還是十分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