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和馬周在福滿樓的包間裏吃喝得不亦樂乎,其實菜和酒都很一般,但喝酒這種事,要找對人,跟對的人喝酒,真的是喝什麼都很香。
席間,二人也有說不完的話,畢竟李浩離開長安太久了,就算偶爾跟長安那邊飛鴿傳書,也是簡單幾句概括一下朝政局勢,李浩其實有很多問題想問,比如李治最近如何,魏征身體是否還好,馬周本人有沒有按照他的囑咐一直嚴格控製飲食等等,這些事情,在小小的紙條上是無法說的,而馬周現在都可以詳細地告訴他。
一頓飯吃了足足三個小時,他們二人也足足聊了三個小時,天都黑了才散去,李浩派朱瑞環護送馬周去驛館,自己帶著陳鬆還有司徒楓找了家客棧住下,一夜無話,隔日一早,李浩就離開了廣州,回流求去了。
回到流求,李浩派陸雲去高州,帶著信鴿去的,隻要那邊準備好,就放信鴿,流求這邊收到信鴿後就會派出船隊去接人。
十幾天後,馬周征調了兩百多艘海船,災民也征集齊了,果然超額了,而且超出了五萬之多,足足十五萬人,那些刺史都督什麼的果然都有小心思,災民對他們來說是大包袱,包袱這種東西,還是能拋則拋啊。
馬周權自然是睜一隻閉一隻眼了,那些嶺南道的官員們則暗暗開心,可謂是皆大歡喜,雖然馬周準備的船隻不少,但也不可能一次就將所有災民都運走,這些海船不大,每艘最多隻能承載兩百人,一共258艘船,想要將所有災民全都運走,至少需要三趟,第一趟運了四萬人到瓊南,崔鵬派人在海口港接引,帶著這群災民去早已準備好的瓊州城和新建的縣城。
第二趟的時候,馬周親自隨船出海,剛出海兩天,李浩他們的船隊就來了,一共二十八艘蓋倫大船,當馬周看到這些大船的時候,驚得目瞪口呆。
接下來,馬周以海上風浪太大,需要換大船為借口,讓這些災民全都上了李浩他們的大船,五萬多人,將李浩這些大船塞得滿滿的,然後這些載滿了災民的船隻開往流求,下船的時候還是老慣例,每人先拿一貫錢當安家費。
災民們也不知道這裏是流求,還以為到了瓊南,其實到底是在哪裏,不重要,他們在乎的隻不過是能不能好好生活,流求繁榮的海港和城池給了他們信心,當然啦,那一貫安家費也很鼓舞人心的。
流求又多了五萬多人,現在流求的漢人人口達到十萬,效果立刻就不一樣了,陸雲再也不用為哪個工地施工湊不夠工人而發愁了,而那些土著工人的工資也降了下來,為什麼,因為以前人手緊缺,現在咱們有了這麼多唐人做工,還需要你們土著嗎,你們不再是大爺了,想做工就來,不想做工就滾蛋,工資就這樣,愛做不做。
對於這種現象,土著民也是沒辦法,隻能捏著鼻子承受,他們現在已經習慣了唐人的生活,若還讓他們回去過土著的生活,他們肯定不願意,這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
流求在發展,瓊南也不落後,崔鵬自從被李浩點化之後,做起事來真的是得心應手,越來越有信心,一邊操持著幫那些災民們安家落戶,一邊以優惠政策鼓勵他們開墾田地,經過這次水災,他也更加注重水利工程,各種事情安排的僅僅有條,根本不需要李浩再去教他了,他這算是徹底開竅了。
李浩目前人還在流求,望著流求一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模樣,李浩很開心。
就在流求和瓊南大災的時候,李世民才剛到遼東不久,開始征討高句麗,沒想到開戰不到一個月,就收到長安來信,瓊南和江南兩道遭遇特大水災,李世民可愁壞了,這水災來的真不是時候,偏偏趁他禦駕親征的時候到來,想想國庫中所剩無幾的糧食,李世民真想立刻回去,他擔心李治處理不了這種大事。
但大軍出征,無功而返,這是很不吉利的,而且對大唐的國威嚴重有損,群臣勸阻,於是李世民隻能硬著頭皮繼續打仗,打了兩三個月,攻下高句麗不少城池,抓了不少俘虜,李世民感覺差不多了,該回去看看水災了,誰知長安又傳信來了,這一次可是好消息,災患平定了,而且詳細敘述了平災過程。
李世民當晚開心得一夜未眠,他是真開心,沒想到看似平庸的李治在處理國家大事上一點都不含糊,這麼大的一場災患,就這麼輕而易舉地平定了,而且李治這次用人用的非常好,馬周不僅忠心,而且有能力,是個人才,若是李世民,也會派他去治災,至於那興修水利的兩個人,李世民自問就算是他自己,估計也想不到委任那兩個人,沒想到李治慧眼識珠,派這二人去,果然很快便治好了大水,做皇帝,自己可以沒本事,但一定要會用人,劉邦和項羽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想到李治,李世民不禁又想起了李浩,他還記得自己最後一次和李浩談話的場景,當時李浩說過,之所以扶持李治為太子,是因為李治是唯一的一個最適合接任寶座的人,李世民當初不相信,現在他不得不承認,李治真的越來越有太子的樣子了,李浩很有眼光。
雖然他承認李浩有眼光,選對了太子,但他對李浩騙自己的事情依舊耿耿於懷,因為他是高傲的天可汗,他不容許別人欺騙自己,其實最重要的是,他對李浩動情了,別誤會,李世民的取向很正常,這裏的動情,是動的愛才之情,他準備把李浩當成國之柱石來培養,自己用完給兒子,兒子用完給孫子,反正就是要李浩當他們老李家的頂梁柱,然而李浩欺騙了他,讓他很受傷,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