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身已經製造出來了,接下來是製造炮彈了,為了保證安全生產,李浩製定了一套可行性和安全性最高的炮彈生產流程,就是先製造好彈殼,嵌好底火杯,然後將空彈頭敲入彈殼中,保證其嚴密性,接著便是往彈頭中用細漏鬥裝填火藥粉末,以鈍木杵實,最後才是安裝彈頭。
正是為了安全生產,李浩才用了這種不防水的彈頭,不然他完全可以把引火杯的原理運用在彈頭上,那樣就可做到防水了,隻是這樣一來,生產的難度會增加,危險也會增加,得不償失。
火炮和炮彈都造好了,李浩的內心激動不已,下令把火炮和炮彈運至偏遠深山之中,並派人徹查方圓十裏之地,確定周圍沒有一個人後,才下令試炮。
終於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大炮就架在那裏,已經調好了方向,對準八裏外的一個小山頭,目標就是山頭上的那株大楊樹。
定這麼遠的測試距離時,李浩心中也有點忐忑,不知道這火炮能不能打到這麼遠,而且是從下往上打,他很擔心。
不管他此刻是什麼心情,隻有試完炮,才能知道這火炮的威力,至於火炮是否成功,是否會炸膛,這一點他倒是很有信心的,底火杯威力有限,而且有彈殼減壓,第一次放炮是絕不可能炸膛的,所以試炮的時候,他和一群人就站在火炮後方三丈之處,還處與危險範圍內。
在場的所有人都勸他,讓他往後站,站遠點,畢竟他身份尊貴,不可輕易冒險,李浩堅決搖手拒絕,並喝令不許他們再勸,眾人雖感無奈,但卻又十分感動,特別那是那群工匠,李浩如此行為,也是對他們手藝的一種信任,有人甚至激動得偷偷抹淚。
這門火炮是簡化後的加農炮,點火方式依然是錘擊,隻見一個工匠揮舞起七八斤重的鐵錘,猛然敲打在火炮屁股部位一顆冒出來的小圓柱上,“轟”地一聲巨響,一股震蕩氣流輻射而出,將那揮捶的匠師震得連退好幾步,周圍十丈外的眾人也被氣流吹得衣發直揚,他們雖然捂住了耳朵,但巨大的聲響還是嚇了他們一跳。
李浩眼睛一直盯著炮彈看,他眼力過人,隻見炮彈飛快地劃出一道弧線,片刻間就飛到了山頭上空,然而……越過了山頭……
一兩秒後,地麵輕微顫抖,又過數秒,爆炸聲傳來,距離如此遠還能感覺到地麵顫抖,可見這大炮的威力實在驚人。
“走!去看看!”李浩一聲令下,留下一些人在此保護大炮,李浩則帶著其他人朝爆炸地點走去。
到了爆炸地點,隻見地上一個巨坑,坑中泥土還在冒熱氣,空氣中一股刺鼻的硝煙味道。
望著這個大坑,眾親衛震驚得無以複加,這尼瑪是什麼力量,簡直仿若天神一般,早已超出了他們的認知,反倒是那群工匠比較淡定,因為他們試過小型炸藥爆炸,見識過炸藥的威力了,不過如此大的爆炸結果,他們倒是第一次看到。
望著如此大坑,李浩很激動,成功了,而且威力非常大,因為他特意加長了炮彈,就是為了提升威力,而且這炮彈的射程好像還挺遠,絕對超過十裏了,超過了他的預期,不過現在又有一個難題了,那就是後坐力大,他這些炮是要用在船上的,他不想每次一放炮,炮火艙中氣流震顫,更不想因為巨大的後坐力導致炮火艙被摧毀,畢竟炮火艙中都是二三十門大炮,那麼多大炮一齊發射,這麼強大的後坐力,絕對會將炮火艙給震散的,這些問題需要解決。
減小後坐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小底火杯,這樣會損失一些射程,但隻要不犧牲大炮的爆炸威力即可,李浩心中的理想射程就是十裏。另外,還必須要增加大炮後蓋的嚴密性,這個難題就拋給魯直和他的侄子了,此次為了製造大炮,李浩特地讓魯直來了瓊南,他也相信他們叔侄二人的能力。
李浩把問題跟魯直說了一下,魯直當即拍胸脯保證,十天之內,必然改善完畢。
十天的時間不算長,李浩等得起,回去之後,魯直當即召集所有工匠,開始商議火炮的改進方案。
十天時間悄然而過,當李浩再次看到加農炮的時候,他震驚了,這讓他想起了抗日劇中的加農炮,那種打一炮,炮管往後縮一下那種,抗日劇裏經常出現,沒錯,魯直居然對加農炮的炮身做了修改,增加四根巨大的彈簧,用來降低大炮的後坐力,彈簧這東西,還是李浩教給他的,沒想到他竟能自主創新,活學活用這一點連李浩自己都沒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