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章:十道兵馬大元帥(1 / 2)

和李靖的這次簡短交談,讓李治收獲不小,他堅定了信心,想要擊敗葛爾東讚,非李浩不可,就算群臣和他父皇如何反對,他也會堅持到底,不為別的,隻為大唐,他也相信,他的父皇不會因為私憤而置大唐安危於不顧。

李治回到太極宮後,去甘露殿求見李世民,經過這段時間休養,李世民雖然還是臥病在床,但精神卻好了少許,至少可以坐在床上和人正常談話了。

李治來到床前,行禮問候後,問詢了一下病情,李世民便問道:“治兒你已有好幾日沒來了,是不是外麵的戰況很不好?”

李治聞言神色一黯,默然點頭。

李世民也是神色一黯,雖然他憤怒,生氣,但他現在也想通了,再生氣又能如何,把自己氣死了,隻會便宜了祿東讚,所以他努力讓自己平靜,緩緩問:“聽輔機說,他建議你請衛國公出馬,衛國公之前就已臥病在床了,怎可禦敵,你莫要聽輔機的。”他也不讚同勞煩李靖,國家雖然重要,但他不不想這樣壓榨自己的老友。

李治卻道:“父皇,兒臣已經去探望過衛國公了。”

“哦?”李世民聞言有點激動,忙問,“藥師他……身體還好吧。”

到了他這年紀,對於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戰友,是非常懷念的,特別是兩人都臥病在床時,更有相惜之感。

李治道:“衛國公病痛纏身,除了雙手脖子之外,幾乎無法動彈,不過他今日精神很好,坐在輪椅之上接待兒臣,並與兒臣說了許多……”

他說到這裏忽然頓住了。

李世民見他麵露難色,蹙眉道:“他還說什麼了?”

李治便道:“他還說,他能幫忙戍守長安,但此次想要救大唐於水火,非要請李浩出馬不可。”

李世民聞言沉默了,緩緩皺起了眉,此刻心中隻有一句話:又是李浩。

李世民雖有容人之量,卻也有自己的底線,李浩觸碰了他的底線,他早就打算此生都不再用李浩了,然而,他也知道,李靖說得對,葛爾東讚這次突然發難,而且有備而來,隨時都有可能兵臨長安城下,除了李浩之外,還真的沒人能擊敗他,這讓李世民很不開心,這種被迫起用李浩的感覺,讓他覺得自己像是被人脅迫一樣。

李治見李世民皺眉猶豫,拱手道:“父皇,情勢危急,刻不容緩,倘若吐蕃兵臨城下,到時候就算想要去請李浩,都不可能了。”

李治的這句話,簡直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世民長吸一口氣,長聲歎道:“罷了,父皇眼下身體不佳,父皇授命於你,一切事務,你全權處理,你想用誰便用誰,不用與父皇請示了。”

李治聞言激動得差點流出眼淚,趕忙拜謝:“多謝父皇!”

他知道,他父皇是拉不下那老臉,所以才會讓自己去重新起用李浩,既然他父皇都答應了,群臣們的意見還重要嗎,他們有什麼資格反對起用李浩,畢竟從明麵上講,李浩當初是被賞賜郡王封號而去了封地,不是流放,雖然事實就是流放,但官場上的事,就講究一個台麵。

隔日一早,李治與群臣在兩儀殿商議退敵之策,李靖竟坐著輪椅,由金吾衛推著來到兩儀殿上,一起參議大事。

望著李靖佝僂的雙手和老態龍鍾模樣,眾臣的心頓時沉到了穀底,當年的軍神已然這副模樣,他們感覺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殿上,李治發問:“如今吐蕃大軍已在攻打岐州,這是長安麵前最後一道防線了,若是岐州被破,長安危亦,諸位都是朝廷肱骨,可有退敵良策。”

李靖剛想發話,馬周便出列道:“殿下,臣以為,瓊南王李浩功勳卓著,而且戰無不勝,素有吐蕃克星的稱號,多次於吐蕃交戰,皆獲全勝,若能請李浩出馬,定能擊退吐蕃蠻夷。”

去年中書令岑文本在隨君出征高句麗的時候病死在了軍中,回國之後,李世民便任馬周為新的中書令,現在的馬周,那可是實打實的宰相,說話相當有分量。

老態龍鍾的秦瓊聞言也立刻出列道:“殿下,臣附議,臣認為馬中書所言十分在理,如今朝中,當年的驍勇悍將皆如老臣一般蒼老,而新一輩如秦懷玉尉遲寶林等人又遠非葛爾東讚對手,葛爾東讚此人用兵狡詐,連素來用兵持重的李績和蘇定方都敗於其手,欲敗此人,非派請李浩不可。”

褚遂良聞言立刻皺眉出列道:“殿下,臣認為不妥,瓊南距離長安萬裏之遙,等李浩到來,需三四月有餘,戰場之事,瞬息萬變,豈能等那麼久!”

馬周聞言冷哼了一聲,問:“那麼褚大人,你又有何退敵妙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