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章:當殿五奏(1 / 2)

李浩就這麼拜相了,出人意料的順利,順利到連李世民都感到吃驚,他原以為眾臣會竭力反對呢,沒想到竟沒一人吱聲,所以李世民覺得今天太極殿上的氣氛有點奇怪,哪裏奇怪,他又說不上來。

正當李世民心思暗湧之時,李浩忽然出列道:“啟奏陛下,臣有要事請奏,奏疏在此。”他說罷雙手高高捧起一疊奏疏,眾臣一看,均都一驚,要是“臥槽”二字在唐朝流行的話,估計滿殿都是“臥槽”之聲,因為李浩手中的奏疏不止一本,摞在一起將近三寸高,估計有四五本。

李世民聞言一愣,看到這麼多奏疏,他也有點懵,但他知道,李浩所奏之事,向來沒有小事,趕忙道:“呈上來!”

許廉走下鸞台,將李浩的奏疏呈上,李世民翻開最上麵的一本奏疏,看了兩眼後便愣住了,這封奏疏是申請重開天策府的奏疏,他緊接著又翻開下麵一本,是增設船廠和海港的奏疏,這是為增設海軍做準備呢。

這兩個提議李世民已經跟李浩說過了,由李世民自己提出來,這樣遇到的阻力會小一點,沒想到李浩居然不聽話,還是遞上了奏疏,這讓李世民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李浩這次遞上的奏疏有五封,李世民繼續往下翻,第三封奏疏的內容是請求立刻將新稅製推廣全國;第四封奏疏是彈劾奏疏,彈劾吏部尚書張亮,第五封奏疏是請功奏疏,為幽州都督孫博望請功,為幽州折衝都尉梁駒請功,為跟隨李浩去幽州查案的大理寺官員請功。

太極殿的鸞台上是不設龍案的,隻有一張龍椅,許廉侍奉在側,手中捧著托盤,奏疏全在托盤中,李世民每看完一本,就往托盤中放一本。

而李世民每看一本奏疏,下方眾臣的心就拎起一寸,李浩一下連奏五事,這明顯又要搞事情了,而且一搞就是五件事,眼下長孫無忌又一直沉默,無人主持大局,他們很被動,能不忐忑嗎。

李世民終於看完了五本奏疏,這一下,堆放在托盤中的奏疏順序就反過來了,重開天策府的奏疏被壓在最下麵,彈劾張亮的奏疏在最上麵,而請功奏疏就在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手持請功奏疏,先看了一眼李浩,又看了一眼其他眾臣,緩緩開口道:“好,李浩連奏五事,今日咱們便來議一議這五件事,朕手中這本奏疏,乃是李浩的請功奏疏,為幽州都督孫博望請功,為幽州折衝都尉梁駒請功,為大理寺丞狄仁傑請功,為大理寺丞全大有請功,為大理寺丞韓龍請功,以及為所有參與保衛幽州,在幽州之戰中壯烈犧牲的官兵和百姓請功!”

李世民開始的時候語言平緩,越說到後麵越激動,幽州之戰是一場熱血之戰,這一戰不僅讓東北關外異族實力大損,更打得他們信心全無,弘揚大唐國威,但凡大唐之民,提起此事無不熱血沸騰,更何況他這一國之君。

李世民說完這些,殿內一片安靜,落針可聞,群臣沒想到李浩這第一封奏疏居然是請功奏疏,這大大出乎了他們的意料之外,大戰之後封賞戰功卓絕良臣,這無可厚非,但當殿請功,需要莫大功勞方可,他們沒有參加戰事,不知道李浩所提的這些人功勞如何,所以,他們沒什麼發言權。

殿內安靜了許久,李世民複又開口:“詩狂,你且說說,這些人到底有何功績?”

“是!”李浩拱手行禮,然後輕搖羽扇,緩緩道來,“此事當從幽州之戰說起,幽州之戰,曆時兩月零八天,起初之時,城內隻有一萬五千兵馬,而城外有三族聯軍,共計六萬兵馬,後高句麗大莫離支蓋蘇文又統三萬精兵前來,與三族會合,形成四族聯軍,共計九萬兵馬。”

聽到這裏,群臣紛紛驚容滿麵,九萬兵馬圍城,而守城的隻有一萬五千人,這懸殊不是一點點大,他們雖然早就聽說幽州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慘烈之戰,但卻一直未聽說具體詳情,現在聽李浩一講雙方兵力差距,都叫他們吃驚不已。

隻聽李浩繼續道:“第一個月,這一萬五千兵馬已經折損得隻剩三千之數,幽州都督孫博望雖然不擅兵事,但他一直在默默地支持臣,是他說動百姓,讓青壯百姓主動參與臨時訓練,七日練熟弓箭,上城牆禦敵,雖然青壯們戰力有限,但他們的作用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硬生生地將所有胡虜蠻夷擋於幽州城牆之外,不容他們踏入大唐城池半步。幽州之戰的最後一役,乃是蠻夷大軍的殊死一搏,攻城之時,蠻夷大軍有三萬之眾,從上午打到傍晚時分,三萬大軍隻剩五千,城牆已經被他們占據,我方大軍隻剩一千不到,當時我大唐僅剩的熱血兒郎寧死不屈,紛紛高呼‘長槍永守大唐魂’之口號,幽州折衝都尉梁駒一人斬殺蠻夷數十人,身中十處傷痕尤不自知,依舊血戰,都督孫博望也高呼‘長槍永守大唐魂’之口號,親自帶領數萬百姓衝上城頭,拿起一切能拿的東西做武器,與蠻夷大軍血拚,頃刻之間損失了數千百姓,雖然傷亡慘重,但也震懾了蠻夷大軍,蠻夷大軍不敵,又為我大唐百姓氣勢所懾,最終選擇退兵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