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聞言雙眉緊蹙,在唐人看來,倭國從國主到大臣確實對大唐很恭敬,擺出一副跪舔的姿態,但李浩知道,這是一個卑劣的種族,從他們的行動就可以看得出來,雖然這些倭寇隻是一些閑散浪人和逃難的武士,但他們來到大唐後就直接開搶開殺,從大唐立國至今,還從未有那個番邦異族的蠻夷之民敢如此對待大唐百姓,簡直就是強盜,這從本質上來說,這個種族的人性是有問題的。
那些倭人軍閥得到武器和糧食後就立刻就造反,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們十分貪婪,這種貪婪沒有止境,從國民到國主,基本都是如此,不是個別現象,這或許就是他們的文化習俗,根本無法改變,倘若它們足夠強大了,肯定會有更大的貪欲,貪婪到想要染指大唐,這就是倭人。
但這些都是李浩心中所想,他無法用這個理由說服李世民和群臣去針對倭國,其實,他也想帶兵去倭國平亂,然後趁機殖民那裏,可問題是,倭國的地理環境太糟糕了,他自從幾年前去過倭國之後,就打消殖民計劃了,那裏土壤貧瘠不說,還經常有海嘯和地震火山爆發等強大的自然災害發生,這些自然災害在未來世界都是非常可怕的,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特別是地震,一場大地震之,簡直就是一場浩劫。
殖民倭國簡直是自討苦吃,真的沒那必要。再者說,李浩現在的權勢還未達到為所欲為的地步,就算他想去殖民日本,李世民也不會允許,群臣也會反對。
不能殖民倭國也就算了,現在李世民還考慮要出兵幫助倭國平亂,李浩很不開心,他沉吟了片刻,緩緩抬頭道:“陛下,我們大唐的水軍已經被薛仁貴將軍帶去征討高句麗,沒有船隻,如何運送兵馬糧草去幫倭國平亂?”
李世民道:“這個朕已想過,薛仁貴前兩天傳來戰報,水陸兩軍已包圍平壤,如今高句麗五萬殘軍死守平壤城,距離入冬還有數月,而且薛仁貴糧草充足,足夠薛仁貴攻下高句麗,朕打算發聖旨給薛仁貴,命他攻克高句麗後便直接坐船運兵去倭國。”
“陛下!”李浩忽然高聲叫起來,“臣恭請陛下打消援助倭國的念頭,聽臣一言,我大唐去年和前年交換之際經曆了一場吐蕃攻伐的浩劫,如今才稍稍喘過氣來,陛下就想耗費兵力和財力去援助倭國,殊不知我大唐雖強,然窺視大唐萬裏疆域者眾多,吐蕃更是雄踞雪域高原,對我大唐虎視眈眈,臣想請問陛下,吐蕃攻入長安之仇還要不要報了?”
李浩的這句話很強硬,隱有暗諷之意,李世民聽得不太舒服,然而不舒服也要聽,李浩說得非常有道理,這才剛過上好日子,自己的事還沒整明白呢,就想去管別人的閑事。
李世民一想到噶爾東讚差點帶兵攻下太極宮,便怒從心頭起,暗暗咬起了牙,他戎馬一生,縱橫天下,被世人尊稱天可汗,晚年卻遭受如此奇恥大辱,他怎能忍得下這口氣,吐蕃的大仇,是必然要報的。
李世民雖然惱怒,頭腦卻還是很清醒的,隻聽他無奈道:“吐蕃之仇,自然要報,不過,我們與倭國有國書契約,眼下倭國遭遇大劫,我們若是坐視不理,豈非言而無信?而且群臣也不會答允的。”
李浩道:“陛下,我們可以支援倭國兵器,臣在瓊南的時候研究出了一種新的冶金之法,冶金效率提升數十倍乃至百倍,能夠快速地冶煉出上品精鋼,咱們隻需多招攬工匠,打造兵器賣給倭國國主,順便出售一些陳糧給倭國,這也算是一種援助,而且還能賺不少錢,陛下,臣可是聽說,倭國近年找到了許多銀礦山,大肆開采銀礦,國內白銀泛濫,他們最不缺錢了。”
“嗯……”李世民聞言連連點頭,緩緩道,“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不過你現在要去沿海地區抵抗倭寇,哪裏有空冶金,你所說的冶金之技,應該很難吧。”
“回陛下,難度很高。”李浩一本正經道,“不過陛下放心,臣會留下臣府上的一些匠師,當初正是這些匠師和臣一起開創出這全新的冶金之法,而且他們還會鍛造最適合倭人的刀。”
“是麼?”李世民驚訝地望向李浩,他想問李浩,為何研究出了新的冶金之法後沒有上報,但他轉念一想,現在李浩已經不是科研寺卿了,他自己研究出來的技術,自然歸他自己所有,他願意獻出來,那是他的無私奉獻精神,他若想自己用來賺錢,即便作為皇帝也沒辦法強求。
李世民緩緩問道:“詩狂你這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