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樊梨花駐軍天山的時候,長安出現了一絲波瀾,李世民接到安西都護府的奏報,新羅國出兵征滅百濟。
百濟國其實屬於倭國的分支,因為新羅常年以來都被倭國奴役,倭國侵吞新羅國土,漸漸地就建立了百濟國,眼下倭國疲於內戰,百濟出兵幫助倭國平定內亂,而北邊的高句麗也被大唐征滅,新羅頓時就活躍起來了,集中舉國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滅了百濟。
倘若隻是征滅百濟,也不算什麼大事,但新羅不怎麼安穩,大軍回國的時候往北兜了一圈,將駐守的平壤的兩千唐軍給驅逐走,霸占了原本高句麗的大片地盤,直達大同江(鴨綠江)。而此時的新羅國王是武烈王金春秋,他竟然實現了整個遼東半島的大統一,這可把金給開心壞了,然而他並沒有開心到昏頭,既定的計劃還是要實施的。
所謂的既定計劃,就是原先製定好的計劃,要知道,這麼大的一件事,絕不是金春秋心血來潮便定下的,而是他和群臣商議後所製定的計劃,新羅對大唐是很畏懼的,畢竟大唐太強大了,他們在大唐麵前,無異於螻蟻,舉國上下才五萬兵馬,若大唐來征討,他們鐵定玩完,既然如此,他們為何還有這個膽子搶奪大唐的領土呢,因為他們經過縝密的推敲。
首先,高句麗那麼大的一塊土地對新羅來說誘惑很大,已經超越他們新羅的原本國土,這是他們的動機,然後,就是大唐的態度了,損失疆土,大唐必定不高興,到底有多不高興呢,新羅的丞相樸智勇推論,唐人即便不高興,但也絕不會盛怒,畢竟高句麗對大唐來說是苦寒之地,大唐百姓不適宜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所以那片土地對大唐來說就是雞肋,用處不大。
金春秋聽後深以為然,覺得樸智勇說的很有道理,接下來,就是想辦法平息大唐的怒火,於是他們製定了計劃,一旦奪回高句麗,立刻派使臣攜帶國書和大量金銀珠寶前往大唐長安向唐皇請罪,國書由金春秋親筆書寫,姿態要擺得極低,幾乎跪舔的那種。
在他們看來,大唐是大國,好麵子,愛虛名,隻要麵子上讓他們過得去,再加以少許經濟上的補償,損失那麼一塊雞肋似的土地,大唐應該不會追究。
正因為他們提前做好了計劃和準備,所以他們的使臣來得很快,是在安北都護府的奏疏之前到達長安的,這次的新羅使臣叫做樸明順,是樸智勇的堂弟,在新羅也是官居高位。
樸明準到達長安後,偽裝成唐人商隊,住在客棧,由於大唐語言在新羅很流行,所以樸明順的漢語說得很流利,所以並沒有暴露身份。
當得知安北都護府的奏疏到達長安了,他們立刻換上新羅服裝,住進了四方館,並向鴻臚寺遞上書信,請求麵見唐皇,呈遞國書請罪。
對於新羅國的行為,李世民很不開心,昨天他接到安西都護府的奏疏時,他已經罵了一頓金春秋,打算讓安西都護府直接派兵征討新羅。
然而今天朝會上,新羅使者就來請罪了,而且帶來了不少的金銀,夜明珠和千年野參之類的珍寶,眾文臣紛紛當庭為新羅辯護,說新羅認錯態度良好,我大唐應該有大國之風,還說高句麗的土地原本就是苦寒之地,我大唐要來無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送給新羅,總之這些文臣表現得格外大方,反正那是一片不毛之地,而且地不是他們家的。
李世民依舊感覺不痛快,若在年輕時候,他或許也是跟文臣們差不多的想法,但現在,他年紀大了,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他想在臨死前把一個安穩的大唐交給李治,但他從新羅的行為上,看出了他們的不安分,就跟當年的高昌和吐穀渾一樣。
當日早朝結束後,李世民下口諭傳召李浩入宮覲見,李浩還在藍田的山莊裏偷懶呢,接到傳召後立刻來到長安,在甘露殿麵見李世民。
如今已是盛春,春景正好之時,李世民邀李浩逛花園,李浩欣然答允,君臣二人在花園中閑庭信步,許廉和眾護衛遠遠地跟在後麵,不敢聽他們二人的談話。
“陛下,恕臣直言,陛下今日似乎有心事。”李浩忽然來了這麼一句。
李世民停下腳步,驚奇地望著李浩問:“你是如何瞧出來的?”
李浩笑嗬嗬道:“陛下向來無事不召見臣,召見臣便是有要事。”
“你這臭小子的心思……”李世民話一出口,忽然發現李浩早已不是什麼臭小子了,李浩已經三十多歲,頭發都快白了一半了,隻不過他的臉還是那麼顯嫩,看上去就像十八歲似的,也難怪自己總是情不自禁地叫他臭小子。
李世民改口道:“既然你這麼聰明,你不妨再猜猜,朕今日找你所為何事?”
李浩眼珠一轉,笑道:“若臣所猜不錯,陛下傳召臣,應該是為了新羅之事。”
“正是啊。”李世民慨歎一聲,問道,“詩狂,你對新羅的此番作為,有何看法?”
李浩道:“陛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新羅最終必定是要步高句麗後塵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族之民,就像和尚和禿子,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