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章:朝臣分流(1 / 2)

長孫無忌聞言扭頭看向李浩,臉色不大好看,李浩這個時候跑出來說這句話,很明顯是要為難自己,他微蹙雙眉,攤手問道:“瓊南王似乎有高論?”

“高論談不上。”李浩踏前一步,與長孫無忌並排站列,聲音洪亮道,“盛國蘭年紀雖小,也不通我大唐禮數,但她方才說的那番話,卻極是在理,《尚書·鹹有一德》有雲,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長孫大人和在場諸位都是滿腹經綸的學者,此番道理,難道還要一個小姑娘來教不成!”

李浩這句話將長孫無忌懟得麵紅耳赤,然而長孫無忌無言以對,沒辦法,道理不在他那邊,畢竟看歲數和論資曆這種事情,是他們官員間約定俗成的規矩,這個規矩本身就沒什麼道理可言,隻不過是他們的私心在作怪,當年李浩年輕時,被他們如此打壓,沒有人為李浩撐腰,李浩硬是用滔天的功勞一步一步爬上來了,現在不同了,李浩已經登上了峰頂,俯瞰群臣,他力挺狄仁傑,誰還能用這個完全沒有道理的借口來打壓狄仁傑,就算是長孫無忌,也沒有用,一句話,他們不占理。

李浩一番話懟了長孫無忌,也提醒了李世民,李世民恍然捋須,暗暗自責,方才他差點就同意了長孫無忌的說法,他們這些老一輩的人,都習慣拿年紀和資曆說事,總認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李世民雖然不斷告誡自己,要任人唯賢,但有的時候他被長孫無忌這樣信得過的人一鼓動,就把自己的原則暫時給忘了,等想起來的時候,已經晚了。

李世民現在醒轉了,覺得李浩說的話有道理了,但他看到長孫無忌在看自己,這二人畢竟君臣多年,而且感情不錯,長孫無忌一度是他最信任的大臣,引為左膀右臂,有感情的,現在他若支持李浩的說法,未免會讓長孫無忌寒心,即便不寒心,恐怕長孫無忌也會心中不痛快,於是他靈機一動,轉頭看向另一支文臣隊伍的最前排,幽幽道:“魏征,你一向最為公正,現在詩狂和輔機各執一詞,你說說,他們二人的話,誰更在理一些?”

李世民太壞了,竟然把皮球踢給了魏征,不能因為魏征喜歡得罪人就這樣坑人家,這是很不道德的,魏征之所以沒朋友,李世民要負很大的責任。

魏征也很無奈,球踢過來了,不能不接啊,於是踏前一步,拱手道:“回稟陛下,老臣以為,趙國公和瓊南王所言,皆有道理,隻是誰的理……更多一些罷了。”

李世民聞言微訝,果然是越老越精,魏征這老家夥說話也會拐彎了,不那麼得罪人了,於是他便問:“那麼你以為,他們二人誰的理更多一些呢?”

魏征道:“回陛下,瓊南王引經據典論理,如果趙國公未能引用先賢經典,證明任用朝臣當按年紀和輩分,那麼則是瓊南王占理更多一些。”

李世民驚訝地望著魏征,他忽然覺得自己有點不認識這老家夥了,為啥,因為現在魏征說話變得好圓滑,他不說自己支持誰,隻說誰的話更貼近先賢的道理,言外之意,不是我選的哈,是先賢選的,這還是以前那耿直不阿的魏征嗎。

其實魏征一直以來就很聰明,不然他也不可能活到今天,他隻不過是性格比較強硬而已,而且一身浩然正氣,喜歡剛正麵,但自從前段日子,魏征在秦瓊和李績的邀請下去了李浩的太白樓,喝了一碗人參枸杞烏雞湯,回去後他發現自己變了,渾身有勁了,精神抖擻了,仿佛年輕了許多,最重要的是,他感覺自己脾氣也不像以前那麼急躁了,他在家中細想自己這輩子的經曆,再看看李浩的作為,忽然不勝唏噓,自己兢兢業業一輩子,得罪朝中大臣無數,多次直斥聖顏,搞得自己現在一個朋友都沒有,而自己的作為與李浩比起來,似乎又簡直不值一提,最重要的是,李浩現在才三十出頭。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話真的很有道理,魏征在家閉關靜想了三日,終於悟了:自己是諫臣,進諫言,也不一定非要得罪人,李浩進諫言不就不得罪人嗎,為什麼,因為他圓滑,自己不必像他那麼圓滑,但也沒必要非要得罪那麼多人嘛,隻要自己保持一顆不偏不倚的公正之心,大唐第一秤杆,還是他。

李世民驚訝了片刻便緩過神來,拈須點頭道:“嗯,你說得有道理,那麼朕就按照先賢的說法,任人唯賢,封狄仁傑為大理寺卿,另加封正六品上昭武校尉,諸卿可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