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機故作高深地捋了捋須,緩緩道:“大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兵事,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則是文化;兵權,大人您暫時不能碰,容易引起國王的猜忌,那麼大人所能做的,便是弘揚和壯大新羅的文化,文化,最能提升一個人在百姓和文人心中的地位。”
“道理我都懂。”樸智勇一臉期待地問,“那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劉玄機笑嗬嗬地朝身後招了招手,王石王磊二人站起身來,拎了兩隻大包袱,放在樸智勇麵前,還將包袱解開,隻見兩隻包袱裏麵全是書,加起來足有三十多本。
“這是……”樸智勇一臉懵逼地望著這兩包袱的書。
劉玄機笑眯眯道:“大人,這是貧道特地從大唐帶來的……文化。”
樸智勇大致已經明白劉玄機的用意了,聞言開心道:“好極,劉先生有心了,唐國文化底蘊豐厚,萬邦敬仰,我新羅雖然一直仰慕和學習大唐文化,但卻一直未能窺其精髓,劉先生為我準備的這些典籍,想必都是大唐文化的經典之作。”
“這是自然。”劉玄機微笑點頭,道,“大人你可廣收文人為學生,學習這些書中文化,然後去新羅四處遊學,傳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讓他們打著你的名號,要不了幾年,大人你就是新羅所有文人之師了。”
“妙,這一招妙。”樸智勇和樸明順聞言均都忍不住點頭稱讚,他們是朝中大員,自然知道那些文人的嘴有多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幾乎可以直接影響輿論的走向。
樸智勇開心地拿起左邊一摞書上的第一本,隻見封麵上寫著《楚辭》,劉玄機見狀介紹道:“大人,這是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的詩歌集。”
“屈原?似有耳聞。”樸智勇說著翻開看了起來,隻看第一眼,他便忍不住念起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他念著念著,竟忍不住搖頭晃腦起來,果然,古人讀書就考究押韻,而離騷的韻律是非常工整而又優美的。
念了十幾句,樸智勇停了下來,愛不釋手道:“妙!妙啊!如此優美的詩歌,簡直仿若天籟。”
劉玄機微笑道:“大人方才所念的,是屈原最為著名的《離騷》,在大唐文人之中,也是極受推崇,大人果然好眼光。”
“啊,哈哈哈,我一眼就看出這《離騷》是好東西,好東西啊!”樸智勇被劉玄機一誇讚,頓時找不著北了,隨即又問,“我聽說,大唐有個什麼節日,似乎與這屈原有關?”
“是的,大人。”劉玄機頷首道,“是端陽節,也稱端午節。”
一旁的樸明順聞言好奇地問:“那這端陽節與屈原到底有何關係呢?”
劉玄機便開始為他們科普起來:“在中華,每年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華的傳統節日,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國王不聽他的勸諫,而偏信讒言,極為痛心,他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家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滅亡,
在端午節這天殉國明誌,投江而亡,屈原投江那天,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了屈原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又有人用糯米和粽葉包粽子,投入江中,目的也是差不多,想用粽子將魚喂飽,不讓魚吃屈原的屍體。後來,賽龍舟和吃粽子便成了端午節的習俗,目的就是為了祭奠屈原,這一習俗漸漸擴大,最後傳遍整個中華大地,端午節還有一些其他習俗,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等等,這些習俗大多都是為了祛病辟邪。”
樸明順聽完忍不住咋舌歎道:“原來如此,難怪我們回國路過幽州之時,恰逢端午節,看到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懸掛艾葉菖蒲,沒想到竟是節日習俗,可真有意思。”
樸智勇聽得一陣神往,忽然雙眼發亮道:“劉先生,你覺得,若是我將這端午節變為我們新羅的節日,那些不識字的百姓們是不是就會記得我了?”
劉玄機聞言渾身一震,驚訝無比地望著樸智勇,他為何驚訝,因為李浩在給他製定計劃的時候,就讓他慫恿新羅人剽竊中華的端午節,劉玄機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他不認為新羅人這麼無恥,無恥到剽竊其他國家的節日,而李浩當時很肯定地說,新羅人肯定會剽竊端午節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不知廉恥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