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之後,留守在營地中的校尉立刻向樊梨花彙報他們這次的收獲,得到糧草五萬石,五萬石糧可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啊,足夠他們從這裏打到新羅再回來了,但問題是他們急著趕路,怎麼可能帶這麼多糧食行軍,這次他們連輜重都沒帶,為的就是發揮重騎兵速度快的優勢,若帶著這麼多糧草,將會嚴重拖慢行程,對於這些糧草,樊梨花不得不找薛仁貴商量一番。
二人商議的結果是,每個士兵各自帶兩個月的糧草,剩下的糧草留下來,讓崇州刺史派人搬回去,上繳朝廷,就當做戰利品,這也是大功一件。
一般的士兵是不可能帶得走兩個月的糧草的,但天策府的士兵卻可以,因為天策府的都是重騎兵,他們的標配是一人配三馬,兩匹馬換騎,還有一匹馬馱鎧甲和武器,沒辦法,他們的裝備實在太齊全太精良了,不單獨弄一匹馬的話,真拿不走。
既然每人有三匹馬,那麼備用的馬匹用來運各自的口糧,這完全沒有問題的,隻不過行軍速度會稍稍慢一點,不然馬匹會很疲憊,即便如此,他們一天也能行出八十到一百裏,比一般的行軍速度快了將近一倍,按照他們的計算,如果路上不遇到敵軍阻擊的話,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能到達新羅的都城。
又在這裏耽擱了一天,薛仁貴派人通知崇州刺史來運糧草,樊梨花派快馬去給李浩送捷報,接下來他們就要數著日子行軍了。
別看新羅疆土不大,但他們竟然劃分了十個州,可能是模仿大唐的十道製度,樊梨花他們帶領大軍先向東,後轉向南,一路倒也十分順暢,就是在過江的時候耽擱了七天,畢竟他們都是重騎兵,遇水則沉,必須造筏方能渡江,如此一來,他們的行程就更加緊迫了。
一個月後,樊梨花和薛仁貴帶領大軍進入朔州,緊靠東海岸行軍,因為這樣可以避過很多的江河,他們不怕爬山,就怕過河。
剛進入溟州,樊梨花和薛仁貴就遇到了新羅軍隊的阻擊,而且不是小股部隊,竟然是五萬大軍,大唐隻知新羅有十二萬大軍,但其實新羅的真實兵力又怎麼可能讓大唐知曉,去年的時候,他們就有十五萬大軍了,而且最近一年裏,宰相樸智勇各種鼓動新羅王大肆征兵,舉國兵力已經達到十八萬之多,這對人口不足百萬的新羅來說可是一個重負,養兵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錢和糧的,還好,這幾年裏海貿發達了,時常有唐人的商船來這裏與他們通商,大唐發了,他們也發了,暫時還是養得起這麼多兵的,其實來與他們通商的商船之中,大部分都是李浩的商船,反正大唐現在糧食多得吃不完,國內糧價已經連降好幾次了,弄來高價賣給新羅可以大賺一筆,順便還可以滋長一下他們的野心,讓他們自取滅亡,何樂而不為呢。
溟州地帶多山,道路崎嶇,不適合騎兵作戰,天策府的重騎兵難以發揮威力,雖然數次擊敗新羅大軍,但都被對方逃脫了,新羅大軍似乎也發現了他們根本不是唐軍對手,在折損了兩萬人馬之後,他們便開始跟樊梨花他們周旋,借助地利優勢各種襲擾,打埋伏等等,雖然沒對唐軍造成什麼大的傷亡,就是……很煩很惡心。
樊梨花和薛仁貴一時間倒算是遇上難題了,如果是在平原之上,他們的鐵騎兵一個衝鋒就能把這些雜碎全部踏為齏粉,但現在對方不跟他們正麵交鋒,專打擦邊球,不勝其煩。
樊梨花研究地圖之後決定,繼續行軍,派小股部隊在大軍周旁掩護,敵軍敢來襲擾,弓弩回擊,絕不追擊,保證大部隊不受騷擾,隻要熬到溟州南部邊緣地帶,就會進入一片平原,到時候他們就是王者。
按照樊梨花的計劃,繼續行軍,敵軍果然還是不斷派出小股分隊輪流騷擾,唐軍專門派出數股千人隊在邊緣防備,一旦遇到敵軍,弓弩回擊,決不讓敵軍騷擾到大部隊的正常休息,就這樣亦步亦趨地向南進發,行程被嚴重拖慢,從崇州出發已經四十天了,他們才到達溟州中部,五十五天的時候,終於到達了溟州南部的最後一片山區,樊梨花和薛仁貴內心有點焦躁,當初李浩跟他們約定的時間是六十天,現在隻剩下五天的時間了,必須在這五天內趕到金城。
就在這時,從金城方向又派了三萬援軍,會同之前剩下的三萬大軍對樊梨花和薛仁貴前後夾擊,發動了攻擊。
尚未行出山區,在如此不利的地形中作戰,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樊梨花和薛仁貴做出了一個決定,放火燒山,用大火阻截後方的敵軍,然後迎頭痛擊剛從金城趕來支援的援軍,衝進平原地區。
天策府的將士在山區和敵軍進行血戰,後方山林大火覆蓋數十裏,但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後方的新羅軍也趕到了。
望著後方追來的新羅大軍,樊梨花滿麵肅然地說道:“薛將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我們皆不占,我們隻能靠我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