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章:李浩的喪禮(下)(1 / 2)

皇帝參加臣子的喪禮,這是很少見的,除非這個臣子對朝廷來說極其重要,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肱骨重臣,李世民就參加了他們的喪禮,也隻有這種級別的大臣,才有資格讓皇帝前來憑吊。

李治既然來了,那麼就說明,李浩絕對有資格稱為大唐的肱骨重臣,李治一到,所有人都行禮,李治滿麵肅穆地擺手,讓他們平身。

李弘還特地上前跟李治行了一個禮,畢竟他是皇子,身份不一樣,李治暫且沒空與李弘說話,讓他先退至一旁,然後他來到李浩的靈堂前,許攸上前拈了三支香,點燃後朝李浩的靈像連躬三次,這才把香遞給李治,李治其實想親自點香行禮,但奈何他是九五之尊,不可向任何人行禮,即便死者為大,也大不過皇帝,這個時候李治有點痛恨,為何自己會是皇帝,自己的好兄弟死了,自己連向他拜一拜的機會都沒有。

李治親自上前將香插進了香爐,然後走到李屏麵前,緩緩道:“節哀順變。”

李屏帶著姐妹和兒女們齊齊行禮:“多謝皇上恩典。”

李治緩緩仰頭,因為他感覺到自己淚腺湧動,似乎忍不住又想哭泣了,努力把淚水逼回去,然後轉身道:“念悼文!”

悼文是用明黃卷軸寫的,但卻不算是聖旨,隻不過是一則中旨,就是李治用寫聖旨的卷軸寫出來的旨意,沒有經過任何部門批準,不具備任何法律效應。

許攸展開卷軸,大聲念起來:“天降英傑於唐,太宗賜字詩狂,十四平定瘟疫,十五戍守邊疆,七萬胡虜鐵騎,難敵三千兒郎,秦王破陣樂,獨賜少年郎……”

李治不是什麼大儒,自然寫不出文采斐然的悼文,但這篇悼文,他用心去寫了,從李浩十四歲平定瘟疫開始,列數了他此生所有功績,當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一篇悼文竟然念了許久,不知不覺間,李浩竟然已經立下如此多的豐功偉績,最重要的是,李浩才三十幾歲而已,三十幾歲就立下了如此多的大功,這是無法想象的。

悼文念完,全場寂靜,過了許久,李治才緩緩道:“詩狂一生雖短,但卻是對大唐鞠躬盡瘁,功績卓著,朕……”

忽然,一個身影急匆匆地跑了進來,所有人都愣住了,李治也停了下來,驚愕地望著他,因為來人竟然是薛仁貴。

薛仁貴是幽州都督,執掌一方軍政大權,身份極其敏感,沒有皇命,他是絕對不能擅離職守的,否則便是大罪。

然而薛仁貴這麼做了,而且居然跟李治遇上了,這就像公司裏員工上班時間躲起來睡覺,剛好被老板看到一樣。

二人都是一愣,薛仁貴這才想起來,難怪剛才山莊內外有如此多的金吾衛和羽林軍,原來皇上在這裏,剛才他心情焦急,根本沒空多想,現在他知道,完蛋了。

其他人也都這麼想,薛仁貴完蛋了,身為一州都督,居然擅離職守,而且還被皇上親自碰見,估計會死的很慘。

“參見皇上。”薛仁貴愣了片刻後,向李治行禮。

“平身。”李治抬手,然後問道,“薛卿你怎麼來了?”

薛仁貴頷首道:“皇上恕罪,詩狂和臣情同手足,得知詩狂過世,臣……臣心中悲痛萬分,特地前來吊唁,臣自知罪責深重,還請皇上等臣祭拜之後,再問罪責。”

李治聞言沉默了,他能夠體會道薛仁貴心中的焦急和悲痛,因為他就是這樣的心情,他不想因此而問罪薛仁貴,薛仁貴的為人,他也很清楚,忠厚純良,重情重義,正因為他擅離職守前來給李浩吊唁,更證明了他重情義,於是他淡淡道:“祭拜完就走,莫多逗留,下不為例。”

“謝皇上隆恩!”薛仁貴聞言激動無比。

李治退開兩步,讓薛仁貴前去上香。

薛仁貴前去給李浩上香,然後慰問李浩的妻兒,他其實有很多話想要說,但現在皇上在這裏,不方便說,而且皇上也說了,讓他祭拜完就走,於是他轉身就走。

其實這不怪李治,李治之所以讓他祭拜完就走,別多逗留,就是不想讓太多的人知道薛仁貴擅離職守的事情,否則讓一些有心人知道了,去彈劾他,李治想要保他都保不住。

至於在場的官員,如何腦袋沒有問題,自然不會說出去,畢竟李治都當場原諒薛仁貴了,他們還不明白什麼意思嗎。

望著薛仁貴離開,李治默默慨歎,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前來參加喪禮的人便可以看出來李浩是個什麼樣的人,首先,李浩結交的人,大多都是正直之人,比如魏征,薛仁貴,馬周,孫博望,秦瓊等等,這些人都是出了名的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