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惠的女兒學習成績還算可以,有時能考到班上前幾名。素惠一直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很負責,從小到大,女兒從來沒有做過飯、洗過衣服、拖過地,她什麼都不願意讓女兒做,就讓她好好學習。她堅持認為,要想孩子學習優秀,必須多上課外輔導班。
然而,素惠的愛人則堅持認為,現在的大多數輔導班都隻是為了贏利,而不是真正關心孩子的成長,那樣對孩子的影響反倒不好。再說,孩子學習成績本身也還可以,上太多輔導班隻會加重孩子的身心負擔。素惠則認為,小孩子就得學會多承擔,承擔才能成長,爸爸說這樣的承擔是不值得的、沒意義的,不如周末和放假時讓孩子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做些家務事也好。
後來,由於素惠與丈夫的分歧越來越大,在孩子剛上小學不久,二人開始分屋分床睡覺,到現在已經七年了,對孩子教育的分歧仍在繼續。夫妻每天都會為孩子的學習、生活上的小事爭持不下,誰也沒有注意到女兒的個性在悄然無聲地發展著,直到有一天女兒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就發瘋一樣地要死要活時,父母才發現,女兒的心理真的不太健康了。他們越認真思考心裏越沒底:女兒內向,不愛說話,遇到挫折很愛哭,問她為什麼她也不說,表現又軟弱又固執,讓她做個決定時猶豫不決。
比如,媽媽問女兒,你爸不讓你報課外班,你怎麼不說你想報?女兒會說,是我爸不讓我報的;爸爸問女兒,你媽讓你報課外班,你明明不願意上,你怎麼不堅決反對?女兒又說,是我媽不讓我說話的。如果孩子一段時間不理她,素惠更生氣了,認為一定是丈夫挑唆,不讓女兒跟自己說話、跟自己親熱,她也時常怪女兒:我什麼活都不讓你幹,什麼都替你想到了,你怎麼還那麼向著你爸?於是,她跟丈夫的衝突開始升級,每次都把丈夫罵得特別狠還不解氣,而女兒的個性似乎更內向、做事更畏首畏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