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孩子的“成長個性”如何在內心世界顯現(1)(1 / 3)

成長中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敏感如果因判斷準確思維周全而心地友善可以是聰敏、敏銳,如果因充滿攻擊防禦性的幻想,則會變成過敏尖銳。敏感的孩子很聰明,大腦聰明的孩子都很敏感,如果對於自然科學,對於學習知識、發明創造,孩子的敏感是優點,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則要很好地把握敏感心理。成熟健康的敏感能生產出善意,不成熟的敏感則會引起緊張不安、猜忌、自我保護過度甚至無端的憤恨報複,這些都是要由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加以細心體會認真引導的。

獨生子女的自我意識發展得既張揚又慌張,全家寵愛在一身隻能甜蜜一時,沒有同伴的童年成長之路注定會使孩子內心充滿了惶惑與孤單,除非他屬於從童年起就愛上孤獨的世界上極少的那一部分思想者。自己喜歡的遊戲沒有人可以與自己朝夕分享,犯了錯誤、遇到困難、受到懲罰和打擊時,心裏的難過失落沒有與他同樣年齡水平的那樣一顆心靈來映照來同情。

他們時而希望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能極度強調屬於他一個人的獨特和優秀,同時,又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爭取屬於各自的自我,他經常處於無盡的自我挑戰中,這是很重要的敏感來源。同時,童年裏本該充滿純真歡樂的笑聲,但現如今的孩子們學習壓力都非常大,玩的時間越來越少,開心的時候相對來說少得太多了,於是孩子很少有機會能在遊戲中體會和表達各種情緒情感,心裏鬱結了許多許多情緒,心理成長任務沒有及時完成,遇到各種人際情況時不知該怎麼辦,由此會產生無限的想象猜測。從小生活上身體上被嗬護備至,擁有了過度“關懷”的孩子對於生活中的變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對於父母的冷熱態度和起伏的情緒,從聲音表情中,甚至語氣、語調裏,他都在揣摩著父母對他的滿意程度和尊重與否。有時,孩子的敏感心理甚至可以使用“驚心動魄”、“心驚肉跳”這樣的詞語來描述。

通常來說,在童年早期,媽媽在感覺體驗上跟孩子格外“通心”,她會更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並表示關注,而爸爸則往往容易從孩子“你應該怎樣”來教育孩子,以外界標準或者父親心中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沒有從孩子內部的中心去理解孩子,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即在內心深處為自己照鏡子時會更模糊更慌張,找不到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孩子小時候往往覺得母親更可親,因為媽媽似乎更“理解”自己眼下最真實的感受。

孩子的敏感是一種很精細的心理感覺,若遭遇到很粗重的感覺如發脾氣、斥責、誤解,甚至得到不顧事實的表揚時,他們就會有受傷害的痛苦,這些痛苦累積在心裏久了,就會形成或逆反或自我封閉的個性,不肯和粗心大意說話做事簡單的父母說真心話,即使遇到了困難也不肯求助。對於所有成長中的孩子,父母們需要以一種很精細、輕柔的感覺,漸漸滲透與他們交接,要求父母們要以“其律己誌剛,接物氣也柔”的方式與孩子接觸交流並加以引導,這是一種最成熟的教養引導方式,如從山上流下的清泉,絲毫不抵觸,不碰撞,不痛又令人清醒鎮定,如涓涓細流滋養著孩子的心靈,沉澱了更富含營養的種子——友善而熱愛生活的各種願望,孩子會既敏感又開放,內心持續充滿堅實、安寧和自信的感受。

父母們都知道一些孩子反抗期的知識,比如三歲左右的孩子出現“第一次反抗期”,也有人稱之為“自我中心時期”;比如進入青春期後的叛逆期。但有些父母們不懂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全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叛逆表現,有的孩子甚至父母要求的不去做,不讓他去做什麼他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