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有班主任啦(1 / 2)

原來這五位還真是官,翰林院退休的同僚。

翰林院,在現代的五千年中,唐朝就有,後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一種是翰林供奉,無任何實權。

慢慢演變,翰林學士院越來越受當朝統治者重視,在宋朝以後,成為正式官職,並與科舉接軌,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比較清貴,也是以後內閣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的必修之所。

就這個時代,翰林官的地位已然很高了,主要是清貴,要不然這五位的才華足以擔當一方大任,卻選擇在翰林院度過一生仕途,文人嘛,就喜好個清貴。

不過換句話說,這五位的弟子遍布全國啊,要知道,每年科舉那些學子都要叫主考官一聲老師的,這五位任職這麼多年,不說當主考官多少年了,就是每三年的進士都需要進翰林院進修,就知道這些人的人脈多廣了。

言歸正傳。

年長的是老翰林大學士劉伯允,最大的官,一瞧氣質就像,雖然表麵溫溫和和的,感覺脾氣挺好,但挺倔,賈右自認為看人挺準。

剩下四人,兩位侍讀,梁才俊,薛金。

年齡相仿,可能常年侍讀的原因,說話如沐春風,很舒服。包括薛金,名字挺霸氣,性格反差萌。

兩位侍講,戴威臣,辛直。

這兩位性格就比較直接,聲音鏗鏘有力,賈右想著,可能講課什麼的需要喊吧,還挺會給人家找理由的。

賈右不太懂這裏麵的道道,但也有點疑惑,“你們一起退休?那你們部門還能運轉開?”

誰知道劉伯允吸溜一口酒,不在乎的說道,“翰林院最不缺的就是人,三年一科考,次次出人才。”

“那可不,我們三人是一屆的,我們劉學士比我們長幾屆,那位薛金是後輩,學問卻是最好的。”辛直介紹道。

“吸溜~”戴威臣喝一口酒,夾著菜就給賈右介紹。

原來幾位壓根沒到退休年齡,就劉大學士到了,翰林院別看清貴,心眼子少的還真混不下去,所以這些個爾虞我詐的,惹得幾個人都挺煩。

別看自己一包心眼子,那也不行,不願意去地方或六部任職,本想安安靜靜弄個學問,閑暇了遊個山玩個水的,多快哉,幾個人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在科舉成績優異的情況下,毅然的去了翰林院。

誰知道,衙門就沒有水清池子淺的地方,越是清貴事兒越多,幾人都是世家出身,沒有那個思想覺悟要報效朝廷,改換門楣,所以不願意幹了就請辭,就是這麼任性。

當初還是劉學士極力的勸阻了,說到時候能不能隨著他退休你們再辭職啊,先做上幾年官,將來也好給那些外人瞧瞧,不是俺們沒能力是不願意同流合汙,好不好?這才罷了心思,一等等到了劉學士退了,幾人一商量,走,遊玩去。

所以說這幾人是辭了官,遊山玩水了一把,順便過來拜訪了老前輩,沒想到在這小城沒玩夠,就住了下來,再玩幾天的。

聽得賈右一愣一愣的,這是賈右想象不到的,那幹的不高興就辭了?也不賺錢養家哇。

再說,那麼老些讀書人一門心思的科舉考進士的,到了這幾位眼裏,怎麼說的還挺輕巧?

那五位一瞅賈右那樣相互對視一眼,哈哈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