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2(1 / 1)

總論:搶先者得以生存 二

時至今日,盡管無數學者已經在這一問題上竭盡心血。所得到的答案卻仍然莫衷一是。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既有切入角度上的區別,也有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更有著意識形態上的不可調和,還取決於經濟活動中充滿著不確定性,充滿著隨機事件,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從未曾對經濟的發展曆程進行過整體的思考。

在過去的十年裏,從商業界到學術界,一場旨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之路的大討論始終在進行著,這種討論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不同的身份來源,盡管是以中國經濟為主題,卻又不時地穿梭於美國、歐洲等不同的製度空間之中,在相互對比之中尋找不同,在彼此論證之中挖掘根源。

正是在這樣的討論中,一個迫切的問題逐漸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那就是在中國經濟的研究中,我們不但缺乏足夠完整準確的數據,缺乏豐富的曆史素材,也沒有目標明確的經驗積累,更重要的是,我們從未能對曆史沿革形成一個係統準確的認識。

在幾乎全部經濟學家的研究工作中,正是由於前兩點的缺乏,才使得所有的判斷和結論,幾乎都建立在他們的個人觀察、感性認識與靈光一現的學術智慧上;而另一方麵,企業家們的目光盡管有著得天獨厚的職業敏銳性,卻又往往流於個人經驗主義的層麵,而失去了高屋建瓴的戰略視角。

毫無疑問的是,在經濟發展中,通過學術界與商業界的總結來作為發展的指導,其意義是非凡的,而如果這種指導不能做到準確,甚至是錯誤的時候,無疑意味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發展的障礙,甚至於是災難。

當中國已經成功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時候,這種意義就顯得愈發重大。譬如說,在20世紀之初,位於南美洲腹地的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15個國家之一,其人均GDP與處於北美洲的美國,大體保持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然而,當時間到了2003年的時候,美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37756美元,而阿根廷卻停留在3389美元的位置上踟躕不前。在這樣發人深省的對比之下,所顯示出的不僅是美國經濟的非凡增長,更蘊含著其他方麵的意義。

在這樣的對比麵前,我們不妨進行一係列有益的追問:美國為什麼能成為美國?

為何能從一個簡單而單一的經濟體,成長為一個強大而複雜的經濟體?

在美國經濟長期增長與繁榮的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動因?

在美國經濟快速增長與促成這種增長的動因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係?

同樣的,這樣的問題也適用於西歐,適用於日本,適用於亞洲四小龍,適用於一切在經濟領域創造出奇跡、並且仍然在創造奇跡的經濟體。當我們在這些問題上進行拷問的時候,就意味著對趨勢的探索,對規律的挖掘已經步入了正確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