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鎮館之寶《文殊降靈圖》
……
在傳統的中國畫中,尺幅超過5尺以上的就已經稱得上大型,而超過10尺的巨幅書畫,數量稀少。能夠達到眼前近三十平尺的鴻篇巨製的書畫,自古至今少之又少,每一幅都是難得畫中珍寶。
而且,眼前這幅《文殊降靈圖》還是畫壇始祖級的人物陸探微的真跡。
“真是難以想象!”
王錚心中驚歎的同時,也在認真的欣賞著整幅畫卷。
深黃近乎於褐色的單絲絹上透露出一種奇古之氣,大大小小八十個,有高冠博帶,衣袂飄飛的隨侍,也有受托骷髏缽盂,做番僧打扮的西域人,畫卷的最中間是四個飛天的神人。周圍雲氣浩蕩,經幡密集,人物四周點綴著珍禽異獸,飄逸之中透露著宗教式的肅穆厚重,讓人感覺到一種千古的神秘。
看著他,王錚仿佛看到了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以及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這幅陸探微的《文殊降靈圖》仿佛是兩者的結合,既有吳帶當風的氣度,又有顧愷之三絕的風骨。實在妙不可言。
不過,陸探微的真跡實在難得,仿佛天上星辰,觸之而不可得。所以,即便沉醉於這幅名畫的意境,王錚仍然有些不放心的朝王森問道:“這幅畫是陸探微的真跡嗎?”
“千真萬確!”王森神色興奮的點了點頭。
“雖然,在這幅畫之前,並沒有陸探微的書畫傳世,但他一些繪畫的特點卻隨著《古畫品錄》、《續畫品錄》、《曆代名畫記》、《宣和畫譜》等書籍流傳下來。史載,陸探微作畫筆跡周密,號稱“密體“,以區別於張僧繇、吳道子的“疏體“。畫線條銳利挺拔、剛勁有力,被後人譽為“筆跡勁利,如錐刀焉“。他吸收王獻之書法用筆法,使用一種連綿不斷的線條,創造了一種“包前孕後、古今獨立“的一筆畫法,筆勢連綿不斷,整幅畫一氣嗬成,令人讚不絕口。陸探微的線紋曾因“連綿不斷“而被稱為“一筆畫“。”
“老板您看,無論是‘密體’,還是‘一筆畫’,都能夠從這幅畫上找到。另外,這裏還有顧愷之,以及其子陸綏的款識!”
“還有這個‘陸公參靈酌玅,動與神會……夫象人風骨,張亞於顧陸也。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參軍張’,這是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的筆款,翰林供奉和右率府兵曹參軍是他的官職。”
“這邊這個‘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陸探微精利潤媚,新奇妙絕,名高宋代,時無等倫。’是唐代後期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他所著錄的《曆代名畫品錄》中對陸探微的評價,這裏也有他的款識。”
“另外,上麵還有南宋內府、元內府,明代文淵閣、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方薰等曆代官方民間七十三處名款和提拔,堪稱傳承有序,必然是陸探微的真跡無疑!”
點了點頭,在畫卷上掃了一眼後,王錚詫異道:“那為什麼這幅畫前後部分,與中間的顏色不一樣呢?”
“老板,中間的部分是陸探微的原畫,流傳一千多年,單絲絹顏色較深。左右兩部分,是後人為了能夠在這幅畫上留下款識和鈐印,又續上的絹!因為傳承的時間不同,所以看著顏色有所差別。”
“原來如此!”王錚心裏鬆了口氣。
“這麼說,這幅《文殊降靈圖》肯定是陸探微的真跡了?”王錚雙眼放光道。
“百分之百是!”
王森的自信,讓王錚心中唯一的疑慮盡去,當下滿心高興起來。
“這下我們桃園博物館書畫館,終於有了真正的鎮館之寶了!”王錚興奮道。
“恭喜老板,掏到大漏!”王乾笑道。
“嗬嗬,哈哈,同喜,同喜!不過,這次我們能夠撿到這樣的大漏,還要多虧了王森。”拍了拍他的肩膀後,“說吧,小森子,你想要什麼樣的獎賞?”
“為老板服務是我的榮幸,獎賞就不必了。不過我希望老板能夠答應我一件事情!”
“你說吧?隻要我能做得到,就沒問題!”
點了點頭後,王森道:“懇請老板,允許由我來修複這幅陸探微的《文殊降靈圖》!”
“你修複當然沒問題。不過我看這幅畫停好啊,除了舊點,也沒什麼破損,還用修嗎?”
“當然需要修!這幅畫雖然在被人隱藏起來之前,就經過了修複。但從它保存的痕跡來看,已經有半個世紀沒進行保養了。中間添了不少黴點和灰塵,想要更完美的再現陸氏‘一筆畫’和‘密體’的風采,必然要進行精心的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