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少年離別意非輕(下)(1 / 3)

說到司馬遷,霍嬗就想起了他的好基友李陵,於是就問道:“對了,子孺兄最近一段時間有沒有見過李少卿?”

“自子侯你病了之後,愚兄也隻是前日在禦前與李少卿碰到過一次,當日陛下似乎是有意讓李陵先行前往北地勞軍。”張安世突然反應了過來,反問道“子侯該不是在懷疑李少卿就是那幕後之人吧?”

“以霍、李兩家的仇怨,李少卿確實是有充足的動機做這件事。不過我對李少卿還算了解,他的性格與他祖父頗為相似,都是那種有才華但又自負其能的人。以他的驕傲和疏闊,這種陰詭之事應當是不會做的。隻是他不會做,並不代表李家的其他人不會做。”霍嬗斂容言道。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子侯已經遭過一次毒手,確實不得不防。那我這次北巡的路上會盯著點李禹,一有線索便會使人送信給子侯。”

“那就多謝子孺兄了。”霍嬗恭恭敬敬地行禮道。

李氏這對堂兄弟中主心骨李陵不日就將北行,以張安世的本事盯住一個李禹還是綽綽有餘的。

從昏迷中清醒之後,霍嬗也對自己中毒一事的幕後主使做過一些分析,發現對他有下手的動機的人還真不老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人。

其一是當今天子的幾位皇子所代表的勢力,即皇二子齊王劉閎、皇三子燕王劉旦、皇四子廣陵王劉胥、以及尚未誕生的皇五子劉髆。

至於未來的皇六子劉弗陵,有了他的小翅膀這麼一呼扇,也許鉤弋夫人都不見得能入宮了。

這三位和他們背後的勢力,既有這個實力也有這份動機。

如果不是便宜老爹霍去病為了穩定太子地位,帶頭上疏請天子封三子為王,並且讓他們必須就國。這幾位皇子也許還在長安城中盯著他們的太子哥哥犯錯然後借機上位。

其二是李家。兩家的仇恨擺在這裏,李家做什麼事情都是理所應當。

其三是霍氏外戚集團的政敵。

漢室的政治傳統從來都是喜新厭舊的,每一個新勢力的崛起都代表著一個舊勢力的衰落甚至衰亡。文帝之際,高帝功臣基本都靠邊站;景帝之際,文帝功臣中的大部分也都失去了往日的榮光。

到了武帝時期這種變動體現的更加劇烈,新貴產生的速度遠遠高於其他幾位皇帝在位期間。在衛霍雙子星的統帥下,漢軍取得了對匈奴百年戰爭中的最大戰果,一大批新晉列候、將軍在漢軍中搶班奪權,把之前的軍功貴族集團擠在了角落。

霍氏集團的強大隻看霍嬗的叔叔霍光的未來權勢就能窺得一二。後來在昭宣時期權傾朝野的霍光,在崛起過程中隻是從亡兄霍去病的舊部中收攏了一部分力量,並借此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龐大勢力,成為當朝第一權臣。

作為霍氏外戚集團的精神領袖和未來領導者,霍嬗的身上維係著一個派係的未來希望。如果霍嬗身死,這個盛極一時的政治集團必然會分裂,從而在朝堂之上形成一片政治真空供霍氏的政敵去瓜分。

事實上,原時空的二代冠軍侯身死以後,煊赫一時的霍氏外戚集團很快就分崩離析,就連霍去病麾下的兩員封侯的大將也沒有個好結果。浞野侯趙破奴被匈奴俘虜後又逃回漢地,在軍中靠邊站,最後死於巫蠱之禍;符離侯路博德坐法失侯,為彊弩都尉,駐守居延,直接病死在西域。

其四就是衛氏外戚集團。

當霍嬗對這次中毒事件幕後黑手的分析進行到最後的時候,不得不將衛氏也列了進來。

姨祖母衛子夫不愧為當朝皇後,行事雍容大氣,政治智慧極高,並且對他幼年喪父這個晚輩是真的很好。舅祖父衛青乃是和父親霍去病並列的當世英雄,兵法、武勇在朝中都是首屈一指。而且衛青為人寬厚,在朝堂之中有口皆碑。更關鍵的是對自己也是真的很好。但是兩位祖父輩的長輩對他很好,並不代表其他長輩和他的關係也很好。

衛青的三個驕奢跋扈的兒子和霍嬗的關係就很一般。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教子能力有限以及避免自家成為下一個諸呂或者諸竇,衛青對霍嬗的三位表叔很是嬌慣,以至於那三位都快成為貴族圈的廢物代名詞了。當然了,他們三位的水平實在有限,這麼膽大包天的事情還是做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