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故人不見三五春(上)(1 / 3)

朝覲完天子,又與大將軍衛青做了一番長談,霍嬗此次甘泉宮之行的主要任務就算是完成了。

剩下的時間就是在自己居住的聽風閣中避暑納涼,讀讀書、練練武,把自家的身體調理好才是他如今最為重要的事情。

這一日,霍嬗正在書房中翻看著一卷《吳孫子兵法》,這個時候的《吳孫子兵法》和後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第一兵書《孫子兵法》並不能視為同一本著作。《漢書·藝文誌》中收錄的《吳孫子兵法》共計八十二篇,霍嬗手中的《吳孫子兵法》乃是高帝年間由張良、韓信“序次”的,應該就是《藝文誌》中提到的那套八十二篇的兵書。

霍嬗前世第一次知道八十二篇《吳孫子兵法》還是因為一場史學界的千古之謎。

唐宋以來,關於孫子和他的後世子孫孫臏是否是同一人,其兵書究竟是一部還是兩部的爭論一直持續了上千年的時間。直到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才算是給這場爭論劃下了終止符。在軍營裏學習中國古代軍事史時,霍嬗還特意查閱了過一些相關資料,才算是對銀雀山漢墓有所了解。

銀雀山漢墓被認為是可以與馬王堆漢墓、秦始皇兵馬俑相提並論的七十年代考古大發現之一。隻是在後世的名聲並不是太過顯赫,遠不及兩個同一時代的“馬王堆”和“兵馬俑”,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出土的文物並不像後兩者那樣吸引眼球。

兵馬俑很早就被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馬王堆出土的千年女屍、紡織品、漆器、印章也極具文物觀賞價值。又有文物價值,又有旅遊經濟價值,“馬王堆”和“兵馬俑”自然得到的待遇也不一樣。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幾千枚竹簡雖然文物價值極高,但是和巧奪天工的器物相比還是差了不止一點。

而且銀雀山漢墓還不像比它晚一兩年發現的睡虎地秦墓一樣好命,能在被發現四十年後登上了兩檔很火的綜藝節目。

《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編年紀》、《為吏之道》,這些由秦吏喜所記錄的文字被撒貝寧以《今日說秦法》的形式搬上了《國家寶藏》舞台。《黑夫木牘》的故事則是在《見字如麵》上被展示了出來。甚至於還有某個第一本書控姐的作者將黑夫寫成了起點網文的主角,黑夫警長的風頭一時無兩。

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等在漢季都被認為是《吳孫子兵法》的一部分。當然了,根據後來史學界的普遍看法,這些《孫子十三篇》之外的內容可能是戰國時期兵法後學們對孫武思想的解釋和闡發,並不是孫子的初衷。

霍嬗手中得到這一卷《吳問》,就是其中八十二篇中流傳較為廣泛的篇章。其內容主要就是吳王闔閭和孫武之間的一段對話。

也就是那段與延陵季子的判斷類似的晉國六卿結局的判斷。

吳王問孫子道:“六卿分別據有大量的晉國之地,不知孫子認為他們之中誰會先滅亡,誰又能成事?”

“範氏和中行氏會最先滅亡。”這是孫武給出的回答。

當時的範氏正是範獻子擔任正卿的時候,勢力在六卿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孫武給出這樣的判斷可謂是極具遠見的。

闔閭又問道:“之後將是哪一家滅亡?”

“之後就應該是智氏了。”孫武答道。

闔閭繼續問道:“再之後又是哪一家?”

“韓氏和魏氏將會最後滅亡,隻要趙氏不改變他們的舊法,晉國終將會歸他們所有。”孫武答道。

“敢問孫子又是如何做出這樣的判斷的。”闔閭追問道。

“範氏和中行氏規製田畝時的標準是以80步為寬、160步為長,又多置宗族和公士,將產出的五分之一作為稅收;智氏規製田畝時的標準是以90步為寬、180步為長,同樣多置宗族和公士,將產出的五分之一作為稅收;韓氏和魏氏規製田畝時的標準是以100步為寬、200步為長,也是多置宗族和公士,將產出的五分之一作為稅收。唯獨趙氏,規製田畝時的標準是以120步為寬、230步為長,畝製最大,並且少置宗族和公士,免征田畝稅,君主收斂了他們的欲望,臣下也沒有如其他五家一樣放肆,統治著越來越富庶的民眾,自然能夠穩固人心,晉國的人心也會依附。”孫武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