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風清氣朗秋分後(上)(1 / 3)

“秋分夕月”是自先秦以來就有的一項節日祭祀活動,以示對月神的崇拜。

夕月就是傍晚時分的月亮,也即是這項帝王祭祀月神活動的進行時間。與“夕月”相對的就是“朝日”,古代的帝王們會在太陽初升之時行祭拜之禮,以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朝朝日,夕夕月,則揖”,這句話就是《孝武本紀》中對當今天子日月祭拜活動的一點記載。

秋分就更好理解了,乃是如今依舊流傳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秋分之日,漢室都會有一次一年之中規模最為盛大的祭月儀式在長安城郊的月祠舉行。在漢室的秋分時節前後,還會有敬老、養老,並且賜以雄粗餅的舉動,以示大漢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傳統。

回到大漢的第一個秋分,身體已經完全恢複的霍嬗也開始正式履行侍中的職責,作為天子的侍從伴駕月祠。

看著天子在前麵俯身叩首、念誦禱文,以及執行一整套有些繁縟的禮節,站在後方的霍嬗已經開始有點走神了。

叔孫通絞盡腦汁複原的這套禮儀究竟跟先秦時的舊禮有多大差距,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得而知。

秦末的那場大亂,損失的不僅僅是人口,在文化傳承等領域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在這其中,自立為西楚霸王的項羽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一場秦王宮的大火,將始皇帝焚書後的唯一一套完整記載了古代曆史、地理、文學、諸子百家思想的文獻全部被燒毀。直到現在,蘭台之中還有人在整理當年蕭何從秦王宮廢墟中發掘的竹簡殘片。

在霍嬗看來,叔孫通的這套禮儀程序已經足夠複雜,很能體現出天子的特殊性。反正在後麵站了近半個時辰的霍嬗已經有些腿部發麻,想必前麵一直規規矩矩執行禮儀程序的天子會更累。

等到天子快要完成整套程序時,霍嬗的思緒已經飄到了飲食上麵,他正考慮著要不要找個庖人給自己做兩塊月餅嚐嚐,也算是給這個時代的中秋節前身帶來點新鮮變化,同時讓自己找到一些後世的感覺。

完成了整個儀式的天子緩緩起身,在禮官宣布儀式結束後方才向殿外走去,並對身後不遠處的霍嬗招了招手道:“子侯且近前來。”

“陛下!”霍嬗躬身行禮道,靜候天子的吩咐。

“也無甚大事,隻是眾侍中當中也隻有你陪著朕一起登頂泰山進行封禪,於是想問問你對這兩套祭祀的禮儀有什麼看法?”天子笑著問道。

天子的這個問題雖然無厘頭了點,但是霍嬗也不敢怠慢,想了想後答道:“兩套禮儀都是祭拜天地、神明,封禪泰山的儀式更為繁複,也更能體現漢家天子的威儀。就是封禪之時還需要爬上泰山,臣當時還覺得有些疲乏。”

說完之後,霍嬗還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登上泰山的路程走了整整一天,子侯才剛滿十歲,覺得疲乏也是應該的。不過你剛剛說到的威儀二字甚好,叔孫通定下的種種禮儀,就是為了威儀而製。君王有君王的威儀。大臣有大臣的威儀,這樣一來臣民才會敬畏於上,再佐以法治,則天下可安。”天子很是和氣地教導道,“子侯既然打算去向大將軍請教騎射武藝,那為將的威儀和兵法也不可不學。”

“臣明白。治軍、牧民都需寬嚴相濟。過於寬仁,則威儀不存;過於嚴苛,則下屬、庶民隻存畏懼而不能敬愛於我。暴秦之所以失天下,也與秦法過於嚴苛有關。”霍嬗一拜到底。

在漢季,黑暴秦那就是政治正確。雖然秦朝滅亡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秦律相較於其他六國的法律過於嚴苛必然是其中一條原因。六國的百姓都對於這種情形敢怒而不敢言,陳勝吳廣他們在大澤鄉的火星隻是正好點在了幹柴上麵。

劉寶瑞老爺子在單口相聲《官場鬥》中調侃《大清律》就是《大明律》改了個名而已。漢律和秦律之間的關係也差不多有點這個意思,隻不過當年蕭何製定《漢律九章》的時候將秦律進行了刪減和增加,並對一些定罪、刑罰有所減緩而已。

“善!子侯此言深得朕心。若是太子也能如子侯一般機敏就好了。”話說到一半,天子的語氣轉而略有些惆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