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水的夏天相較全國而言是很涼爽的,按照往年來看,經常還沒熱起來就又入秋了。
然而這個夏天對於王華敏來說卻異常火熱,因為這是她最後的幼兒園生活。在幼兒園的最後一天上午的最後一堂課上老師並沒有教大家識字和數學,也沒有教大家畫畫和手工,跟沒有教大家唱歌和跳舞,而是帶著些許傷感地微笑著。這堂課,老師決定要帶著大家出去遊玩一圈,簡單地說完開場白後,開門迎進來了所有同學的家長。每個家長分別牽起自家孩子的手排著隊走出了班級,接著走出了幼兒園部的拱形園門,最後走出了學校的大門。
孩子們不懂得離別,隻覺得不必呆板的坐在教室就很好,更何況可以和所有同學一起遊玩,還有就是今天不會被禁止吃零食。他們由家長領著一起走過了一座木製的高閣,因地處塗水城南,故此常被稱為“南閣”,孩子們在南閣下圍坐成一個圈,聽老師講南閣的故事。
傳說這座南閣是由魯班所建,魯班與其妹妹打賭要在一夜之間建好一座樓閣。於是,魯班連夜開始建造。在快要建好時,他的妹妹在旁邊的草叢中看到了,她怕哥哥建好,贏了她,於是學雞叫。魯班誤以為真的天亮了,慌忙離開,在離開時忘記了拿他的斧頭。直到現在的南閣樓上還擺設著一把斧頭,據說就是當年魯班匆忙離開時留下的那把。
在南閣做了簡單的停留後,他們啟程走向了下一站,那就是南關的金盆紫玉樓牌坊。這座牌坊沒有什麼故事,但也算是塗水城中的一座地標了。
最後一站是一座涼亭,亭中修著一個多邊形石台,石台上則放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四周則圍著欄杆。老師則講起了“榆石能言”的故事。這一故事非是民間杜撰,而是見於《左傳》中的“石言於晉魏榆”。故事大意為:晉平公時的一個春天,“晉國魏榆的石頭說話了”的消息傳遍了各諸侯國。於是,晉平公問天生無目但博學多才的樂師師曠:“石頭真的會說話嗎?”師曠肯定地回答“石頭不能說話”,但他又委婉地說“統治者若剝削人民,人民不得安生,有怨恨就會托石而言”。自此“榆石能言”的故事就一直在這座小城裏流傳,而這座涼亭就是據此而建的,名曰“榆石亭”。
大約是下午三四點的光景,在遊玩過城南的三座地標後,一行人便回到了幼兒園。在老師宣布今天的所有課程到這裏就全部結束了時,大家都高興的跳了起來。王實仲幫女兒收拾好書包後,還幫忙打掃了教室,一切都收拾完後才騎車帶著女兒回家。
這個暑假不需要完成任何作業,也沒有課本需要預習。王華敏自是開心的天到晚連走路都用蹦的,對門的佩佩也因為放暑假而開心的不得了。
由於佩佩的爸爸何衛東是一個體育老師,而佩佩又經常生病,所以何衛東便給佩佩製定了一個暑期鍛煉計劃,王華敏和後院的小胖子田宇樂也自願加入進來。
於是每天早上六點出頭何衛東就帶著三個孩子出去晨練。而晨練也從最初簡單的晨跑和慢走變成了晨跑和做遊戲。
一行四人每天從家出發後,慢跑到南閣以南的戲台大院兒裏。何衛東則拿出口袋裏的沙包,由於何衛東玩跳格子太厲害,所以四個人便分成兩組後在地上早就畫好的方框裏玩丟沙包,而何衛東畢竟是大人,所以被勒令不許接沙包(接到沙包就可以“多一命”),所以每當輪到何衛東一組躲沙包時,何衛東總是最先被打下去,緊接著就會聽到來自兩個始作俑者無情的嘲笑。
過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們覺得丟沙包有些乏味了,便開始帶球晨跑,遊戲也換成了逗猴兒。所謂逗猴兒就是從一群人中選出一個“猴子”,餘下的人圍成一個圈,“猴子”則站在最中間搶球,圈外的人要來回傳球,隻要“猴子”搶到球就可以站到圈外,而被搶了求的人就要接棒當“猴子”,如果被搶了球的人不隻一個就要通過猜拳定出“猴子”。這個遊戲是個人戰,所以每次一玩就停不下來,直到大家饑腸轆轆再也跑不動了才啟程回家,而這回家也隻能用走的了。
這天在晨練完後的回家路上,田宇樂看到柳樹梢頭有一節細枝相較其他而言是嫩綠色的,便以為是新長出的嫩枝,遂用鑰匙橫著劃斷了樹皮折下了樹枝。折下後的柳樹枝被田宇樂拿在手裏,邊走邊撚,趕回到大院之前,柳枝就已經“皮肉分離”了,回到大院後的田宇樂並沒有立刻回家吃飯,而是在王華敏家借了一把小刀,在柳樹皮的管口位置薄薄地削了一圈後,柳皮管也變成了一個柳哨。王華敏頭一次見到柳哨,一時間便無比佩服田宇樂這個“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