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上靈神宗(一)(1 / 2)

妙善得知青年軍官找來王母池道觀,自知辜負師恩,破了清律門規,主動向師父要求關進“壁石洞”裏修身悔過。

慈儀正有此意,當即應允。

但沒過了半個月,不知是妙善潛心悔過不成,終究斷不下對那青年軍官的情思,還是難耐石洞裏的陰森與孤獨,遂向師父留下一封辭書,棄了雪山王母池道觀而去。

慈儀難過異常,便將“壁石洞”改了“善過軒”,以作對入室弟子妙善的紀念。

此後的數年間,慈儀再未動過收徒傳業為入室弟子的念頭。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堪稱為世外桃源的雪山王母池,本以為身處疆南邊域,遠離了內地鋪天蓋地的喧鬧,終也沒能逃去衝擊。

諾大的道觀,一部分道士返回原籍,剩了的也另謀他業。那段期間人煙罕至,隻剩了慈儀和一個年輕的女道蹲守。

這年輕女道以前並不受慈儀留意。見她雖貌不出眾,卻悟道甚篤,且是吃苦能幹,慈儀的飲食起居全靠了她張羅服侍,待若親身父母一般。

隻是,年輕女道大為性情剛烈。遇有山下有外人來擾,必逞身向前,驅趕了出去。

直到道觀後來又恢複了往日香火盛筵,遊人如織,多有道士來投。慈儀經過長年更月對年輕女道的觀察,見她不落邪念,始終如初,才有一日叫來近前,問她願不願意皈依門下為徒。

年輕女道當即泣淚跪拜。這便是慈儀的第二個入室弟子。為她行了冠巾拜師儀式,改賜其道名叫做妙玉。

妙玉在慈儀的精心教導下,習練易功道術,並學了琴棋書畫,醫武卜卦。在她服侍了師父又有數年,齊雲山太素上清宮有一女道長雲遊到雪山王母池,其乃慈儀當年的小師妹,比慈儀的年紀大缺了好幾十歲,道名喚作靜塵。

靜塵道長住了好幾天,每日間有妙玉陪伴。

她自見到了妙玉,經過一番談經論道,知道是得了慈儀的真傳,於是甚為傾惜不舍。便向慈儀歎道,太素上清宮正是缺了一位向妙玉這般經學滿腹的住持,央求師姐舍愛,把了妙玉遣往齊雲山授徒傳道。

慈儀征詢妙玉同意,欣然應允了靜塵道長。

在妙玉臨離開雪山王母池,慈儀從密室裏找了難得示人的綠色絲絨,親手縫製了一披鑲了金邊的道家敞蓬,贈與妙玉留念。

這綠色絲絨金邊道蓬做成後頓生傳奇,逢了不同的光亮,便能發出五顏六色,披在身上時光彩四射,猶如仙君下凡。妙玉自此當做了寶物。

妙玉做了太素上清宮的住持,常往返百裏之外的佛教聖地九華山,與眾高僧研磨經文,切磋修身出世的技藝,多是相談甚歡。隻是後來,她卻與了一位叫慧雲的大和尚,時常為了佛道兩家的比攀,發生口角之爭。

本來,妙玉受了師父慈儀的思想灌輸,認為佛道多有相通,佛門講的是“空”,道家講的是“無”,都求的是出世淨化,超度魂靈,終極歸命之說並無矛盾,隻是此間各有神通。

但慧雲和尚卻屢有反駁妙玉,“空”和“無”實是內裏有別,佛教從來不屑世人有靈有魂,隻認有因有果。

“大師難道不知莊子有說,世人秉元氣而生,先天正覺,無來無去,死後一團清風,隻有魂靈尚存!”妙玉剛烈脾氣上來,憤而不客氣地向慧雲和尚質問。

“貧僧隻知《法華經》裏有禪悟,世人流轉生死,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雲‘輪回’,有因有果。道長難道不知因果處處可見,春種秋收就是因果。所以普天下的僧人正是信有因果,才吃了素食!”慧雲反唇相譏,並不退讓。

“原來大師日常吃素,是因了春種秋收的因果輪回?真是無稽而談!”妙玉冷笑道。

“道長也是吃素的,何故單笑納貧僧!”慧雲發怒。

“我們全真道家吃素,那是因為一向看重呼吸吐納之術,擔心肉食會在體內產生濁氣,影響了氣脈,所以隻要吃素。”妙玉譏笑道,“而佛門是因為不能殺生,所以大和尚才無肉可吃,隻得吃素。”

“既然大家都是吃素,勸道長也剃了頭上三千青絲,就做個無發的道姑好了!”慧雲也笑著挖苦道,“這豈不應了道長之前一番,佛道多有相通的說論。”

妙玉氣極無言,當下甩了一把拂塵,沒有吃了備下的午間齋飯,就甩袖而去。

慧雲的寺院裏,很早以前收有一名叫做記戒的和尚,俗名惠昌援,為淮上市臨淮縣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