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貪欲(1 / 2)

三月二十九,月末這一日,河內河陽津。

濤濤河水邊,呂布在一座木亭中親自烹魚招待發小、好友李肅。

雒陽政變時,李肅從董卓身邊離開返回並州集團,魏公國開創時,李肅被拜為衛尉寺少卿,是九寺少卿之一,負責鄴都衛戍、警戒工作。

呂布侃侃而談,講述著自己是如何擊破袁紹的。

戰術很簡單,簡單來說不過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罷了。

首先董卓在孟津的主力分兵一股,做出要從上遊陰平渡河的攻擊姿態,袁紹則急令王匡率泰山兵自河陽津北上馳援。在這個關鍵時間裏,呂布親率精銳從中遊小平津渡河,瞬間斬斷王匡與袁紹的聯係。

取得北岸據點後,呂布麾下軍隊源源不絕開赴北岸,呂布則從王匡背後發動突襲,遇襲的王匡僅有十餘騎破圍而出,所部三千餘泰山兵盡沒。王匡所部急速潰滅,加上呂布占據上遊且軍隊迅速集結、增多,以及南岸孟津董卓做出強攻姿態,進一步加劇了袁紹河陽津駐軍的混亂、恐懼。

從開戰到結束,董卓本部始終待在孟津港沒動,所動的隻是一支調往陰平的渡口的疑兵。其他戰事都是呂布一力完成的,短短六日時間裏,再一次全殲袁紹,袁紹則突圍逃往徐榮、宋憲駐守的溫縣。

此戰之後,董卓迅速拜呂布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溫侯,並以呂布帳下的侯成為河內太守。

借呂布之手爭奪河內的意圖十分明顯,一場並州邊軍集團的內戰即將爆發……想要避免,除非呂布此刻易幟,再要麼就是魏越默認呂布控製河內的既定事實。

可河內不能讓,這是魏越、董卓以及現在呂布必爭之地。

隨著彼此身份的轉變,李肅、呂布的眼光已不能單純的停留在軍事層麵,他們需要用更複雜的目光解讀時局變化,分析背後的真正原因。

譬如袁紹之敗,他的確是敗在呂布手裏的。

可之所以會意外敗在呂布手裏,完全是因為董卓對呂布采取了全麵拉攏、退讓策略,就如當初魏越扶持董卓一樣,董卓的確在拿呂布當刀子使,但當刀子的回報十分豐厚。

現在呂布爵封縣侯,追上早年平黃巾以來軍功封縣侯的那一批人,起碼在爵位上持平了。

然後是呂布拜驃騎將軍開府,即呂布有了參政、議政的權力,是有資格參與雒陽公卿集議的,已經有資格表奏某某人擔任兩千石之類的了。完全跟魏越扶持董卓的套路一樣,不過董卓手裏沒有當初魏越那麼多資源,他還無法將呂布一步扶持到位。

起碼,就控製地盤來說,董卓自己都不夠,怎麼可能再分出一些給呂布?所以呂布就得自己爭取,比如河內郡、比如潁川郡,甚至是南陽郡、河東郡等等一係列環繞在雒陽四周的郡,都是呂布可以爭取的地盤。

也隻有得到地盤,呂布的勢力才能算成型,否則永遠隻是一個依附董卓,受製於雒陽朝廷的將軍。

爭取河內,就成了呂布勢力能否立足於天下,展望未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成功從魏越手裏奪走河內,呂布不僅有立足之地,還將打破魏越組織起來的黃河防線;同時雒陽方麵安全得到極大鞏固,便能就近討伐、收回兗州、豫州、荊州的控製權。

得到這些傳統富庶地區的供養,雒陽方麵就有了正式討伐國賊魏越的戰爭潛力!

不像現在,為避免魏越傾巢而出,隻能以扶持呂布的手段,進行一場規模尚可控製的局部衝突。

從頭到尾,董卓都沒有與魏越決戰的打算,除非等雒陽方麵編練出一支千餘人的甲騎部隊後才行。否則雒陽方麵隻能打防守戰,根本不敢打野戰,沒有打野戰的信心,那還打什麼決戰!

董卓是不敢放手與魏越決戰的,第一是野戰方麵缺乏甲騎,麵對魏軍甲騎衝陣卻無法製衡,會非常的被動、危險;其次是照顧呂布及其部屬的情緒,要與魏越決戰,衝在最麵前的不可能是董卓嫡係,也不可能是呂布集團!

董卓自己的嫡係拚光了,自有他倒黴、受苦的時候;而呂布集團會甘心去跟魏軍拚消耗?

就如袁紹之前預料的那樣,得到河陽津控製權後,董卓不甘心放棄,就割肉放血飼養呂布,企圖讓呂布占據河內,增厚雒陽的防禦體係。

這是呂布的機會,董卓已將董、魏河內之爭,變成了呂、魏河內之爭,爭的也隻是河內而已。

對此,呂布理直氣壯:“揚祖富有四海,治下五州四十餘郡,難道就不能讓出河內,使我有落腳之地?”

亭中無外人,呂布絲毫不做掩飾:“董卓今拜我為驃騎將軍開府治事,這本來就是對揚祖的示好,揚祖又何必咄咄逼人?不若讓出河內,河內在我手,他日董卓及雒中若有大變,我自會率麾下兒郎做揚祖先鋒,揮兵上雒進討奸佞!”

“再者,董卓連戰連捷以來心氣頗高,其軍上下不滿揚祖駐軍河內由來已久,今時今日揚祖若不交出河內,雒陽方麵群情激憤,恐會掀起驚世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