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套了Ⅲ(1 / 2)

接下來就是幫人類挖黃金了,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淘金

思找了一處河流,用盤子舀起河底的泥沙,把大塊的石頭挑出去,接下來將盤子浸入水中,這樣一些沙子就會浮起來

在在水中輕輕的旋轉盆子,依靠離心力再把一些沙礫給搖晃出去

然後重複幾遍這樣的動作之後,盆裏便隻剩下的都是最重的一些物質

然後在這一堆沙礫中尋找一些黃色的礦石,這些黃色礦石中,有的是一些長方形的晶體,還有一些則是不規則的黃色顆粒,思真正需要的,則是這些不規則的黃色顆粒

這一盤,獲得了大概一小罐黃金

“出金率還是蠻不錯的”

思把這些黃金拿給人類看

“bro!金子!真有你的”

“我推測上遊的溶洞裏應該有金礦,想要就跟我來”

思帶領著這些人類找到了上遊的溶洞,人類用火柴點亮火把,一起進入了溶洞

溶洞內也有一條河

“你們很了解黃金嗎”

“那當然”

“講講看”

“金(Aurum)是一種金屬元素,元素符號是Au,原子序數是79。

金的單質(遊離態形式)通稱黃金,是一種貴金屬,很多世紀以來一直被用作貨幣、保值物及珠寶。在自然界中,金以單質的形式出現於岩石中的金塊或金粒、地下礦脈及衝積層中。金亦是貨幣金屬之一。金在室溫下為固體,密度高、柔軟、光亮、抗腐蝕,是展性最好的金屬,延性僅次於鉑,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屬之一。

金是延展性最高的金屬。一克金可以打成一平方米薄片,或者說一盎司金可以打成300平方英尺。金葉甚至可以被打薄至半透明,透過金葉的光會顯露出綠藍色,因為金反射黃色光及紅色光能力很強。納米級金材料的延展性顯著不同,極脆,易碎,300個原子厚的金箔須用紅鬆鼠毛靠靜電吸起,否則極易遭到破壞

純金是無味道的,因為它非常耐腐蝕(其他金屬的味道源自金屬離子)。另外,金的密度相當高,一立方米的金重量為19.320噸。高純度金單晶可反射紅外線。

同位素:共發現金-169到金-205共37種同位素,其中隻有金-197為穩定核素

金的化學性質穩定。金常溫或加熱條件下都不與氧氣反應,隻有特殊工序才能製造氧化金;隻能溶於王水,硒酸,高氯酸,氟王水(氫氟酸與濃硝酸混合物)等腐蝕性(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中;金受熱後可以在氟氣中燃燒形成三氟化金”

“我們還有一個煉金術”

“那是什麼?”

“在16世紀到18世紀,大約有4000本相關於煉金術的書籍出版,從當時留下的諸多手稿 信劄 筆記和文學作品中,可以輕鬆得找到煉金術的痕跡。

其實,煉金術是一門非常神秘而複雜的學問,要給它下定義並不容易。有人把它定義為一種以把賤金屬轉變為黃金或製備長生不老為目的的技藝。但這似乎隻是從技術層麵來解釋煉金術,並不能概況煉金術的全部含義。

也有人這樣給它下定義,煉金術是使人類成為與神明同等存在的神聖技術。但這個定義似乎也會產生一種誤解,容易讓人們把煉金術師和具有超能力的魔法師等同看待,認為他們屬於某種神秘團體,並以神秘的編碼交流信息,他們一直做著不可思議的研究,直到終老。這也是20世紀以來人們對煉金術師們的普遍誤解。 對於現代人來說,與其說煉金術是一項技術,倒不如說它是一門獨門的藝術,中世紀11後許多作家、詩人和畫家,都曾經對煉金術產生過興趣,並在他們作品中對煉金術師進行了描繪

煉金術是起於12世紀歐洲的一個名字。到公元八世紀,煉金術真正開始了。早期的煉金術者的生活時代是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西方最早的煉金術著作是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寫的(約公元100年)。西方煉金術認為金屬都是活的有機體,逐漸發展成為十全十美的黃金。這種發展可加以促進,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黃金的形式或者靈魂隔離開來,使其轉入進金屬;這樣煉金屬就會具有黃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屬的靈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種靈氣,主要是表金屬的顏色上,因此賤金屬的表麵鍍上金銀就被當作是煉金術者所促成的轉化。

西方的煉金術可追溯到希臘化時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西默斯。大約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西默斯相信存在著一種物質,它能魔術般地使金屬出現人所企望的變化。他對這種物質的稱呼,經阿拉伯傳入拉丁語後,叫做“Elixirvitae”(長生不老藥),也就是類似於中國所說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藥”———“金丹”。另一位煉金術士,活動於公元三世紀的赫爾墨斯,是埃及的僧侶。作為一切有用的技藝的發明者,赫爾墨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與埃及的月神有溝通,後來慢慢地被神化為“三次最偉大的赫爾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以至於他的名字,最後就直接演變成為“煉金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