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一日遊(1 / 2)

張珂所乘的船靠岸,和人類一起下船。登上了這個叫“福建”的地方

接下來,要趕往長安,路上,張珂繼續聽著人類訴說大唐

“高宗在位後,武皇後逐漸參預朝政。武則天原為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召入宮中,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後,史稱她“素多智計,兼涉文史”。顯慶五年(660年),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皇後協助處理朝政,她因此得以與高宗並稱為“二聖”。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 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因李顯與之不合,將他廢為廬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同時將東都洛陽(唐太宗時營建洛陽宮, 唐高宗於657年改之為東都洛陽) 更名為神都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平定反叛,廢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年,增設北都太原為陪都。

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製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她開創殿試和武舉,??打擊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64]??武則天稱帝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該時期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龍門石窟為其代表。史稱“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在奪位的過程中,武則天大肆殺害唐朝宗室,即位前後又興起“酷吏政治”。待到在位末期,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聯合禁軍將領敬暉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複位,恢複了大唐國號,社稷、宗廟等恢複永淳以前舊製,將神都改回東都,廢北都,恢複了兩京並重的格局。

中宗複辟後,一直受到妻子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氏舊黨如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敬暉等先後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成為皇太女。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臨淄王李隆基在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協助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複位。

睿宗複位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決定讓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其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朝廷內鬥。

玄宗登基後,致力於整頓此前遺留的諸多弊政。在政治上,他提拔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韓休、張九齡等賢臣為相,整飭腐敗的吏治,並建立了一套監察製度,精簡官僚,裁減冗官,設采訪使發展節度使製度,導致地方權力增大。經濟上推崇節儉、抑製佛教,並幾近荒廢的義倉製度,又通過括戶等手段緩解土地兼並導致的逃戶問題。軍事上改府兵製為募兵製,並興複馬政,對外收複了遼西營州及唐睿宗時期賜給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並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政權,西域方麵吞並大小勃律並且攻滅突騎施,塞北政權方麵降服複國的後突厥,後又扶持回鶻剪滅後突厥。

開元十一年(723年),唐複置北都太原,然而“三都留守,兩京每月一日起居,北都每季一起居。”可見北都與長安洛陽兩京的地位不等,是為陪都。

玄宗統治下,唐朝國力空前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玄宗改元天寶後,承平日久,國家無事,統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意誌,誌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朝政日益敗壞。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出現了宦官幹政的局麵,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後期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當時兵製由府兵製改為募兵製,從而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麵,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最為著名。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東都洛陽,唐玄宗率眾逃至成都,史稱“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在東都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