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村痞(1 / 2)

鑼鼓開道,鞭炮齊鳴。

八抬大轎後麵還跟著數十人在合唱《給你們》。

結婚總歸是一件喜事兒,但這幫給人添了麻煩的小年輕態度卻不怎麼好。

明明是他們選在趕集這天結婚,影響了村民們的正常貿易,但這幫小年輕隻要看到有人擋著轎子的去路,就會立馬衝過去嚷嚷著讓別人滾開。

似乎在他們的字典裏,根本就不存在溝通、商量這樣的詞彙。

一位大爺估計是耳朵不好使的緣故,後麵鑼鼓震天,他卻依舊背著個背篼站在路邊琢磨著自己究竟該買些什麼回去。

小年輕們見狀,立刻上前連拖帶拽的把大爺給拉到了一旁。

不得不說,小年輕確實是小年輕,也虧得他們今天遇到的是一個好說話的大爺。

否則,大爺直接往地上一躺,怕是把他們幾個論斤賣了也賠不起。

而隨著迎親隊伍的不斷深入,集市上的人也越來越多。

到最後,轎子和民樂隊已經沒辦法保持原來的速度前進了。

見狀,那幫年輕人便把音響抬到最前方,然後由他們來開路。

就像中世紀的重騎兵一樣,小年輕們抬著音響,帶著一股猛虎下山般的氣勢,強行在熱鬧的集市裏撕開了一條通道。

“都讓一哈,我們哥老倌結婚,莫要把路擋到了……”(哥老倌,川渝方言,大哥的意思)

“讓開讓開……”

“哈麻批,你再不滾信不信老子把攤攤給你砸了?”

“趕緊讓開!”

他們那氣勢洶洶的架勢,倒是頗有幾分地痞流氓、街頭混混的氣質,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條街就是他們家修的一樣。

看著這幫如同瘟神一樣橫行霸道的小年輕,集市上的村民們便都紛紛退到了街道兩旁,給他們讓出了足夠寬敞的通道。

一時之間,明明剛才還熱鬧無比的集市,現在卻隻剩下了音響和鑼鼓的聲音還在不斷響著。

見狀,陳曦一家便也退到路邊,靜靜的等著這隊迎親隊伍從鄉鎮那頭走來。

小家夥倒是沒覺得氣氛有些奇怪,因為她對那個八抬大轎十分的感興趣,於是便像個長頸鹿似得把脖子伸得老長,眼睛則直勾勾的盯著那轎子。

這幫小年輕估計是把自己當成了軍人,迎親就跟打勝仗一樣,看到沒人敢站在隊伍前麵後,便又得意洋洋的高聲唱起了《給你們》。

其實,這些年輕人大多都是本地人。

來趕集的老百姓當中,說不定還有他們的親戚長輩。

但這些小年輕一向缺乏管教,放肆慣了目無尊長,惹急了連爹媽都能打的東西,自然也沒人敢站出來說他們幾句。

農村的孩子,畢竟輸在了起跑線上。

當城裏孩子的父母考慮著該給孩子選什麼學校,上什麼特長班的時候,農村的孩子卻還在廣袤的麥田裏抓著螞蚱、掏著黃鱔,沒事就去山上捉鳥偷瓜。

農村的老百姓大多沒什麼學曆,初中文化已經算是很可以了。

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但很多農村的父母卻依舊沒有對教育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知。

孩子不想讀了,他們就會張羅著給孩子找出路。

而那所謂的出路,其實也不是什麼好出路。

條件稍好的可以去當兵,條件不好的就去出去打工,要麼工地餐館,要麼發廊修車廠,總之哪裏需要人,哪裏就有他們。

工資不高,能在大城市裏混個溫飽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很多農村娃混出了頭。

腦子靈光一點,勤快懂事一點,說不定幹個三五年就找到了自己的門路,開始嚐試自己創業,最後甚至比很多高學曆的城裏人都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