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周國的城市布局不同,大周的城市發展從建國之初開始區分貴族與平民的‘國宅’與‘閭裏’的‘閭坊’製度,在一千五百年前東遷之後,發展成為了‘井’字型的‘裏坊’製度,裏坊之間,有坊牆隔斷,到現在經曆了一千五百年的發展,也不過是在裏坊之間,劃出了‘東市’和‘西市’,坊門開閉都有一定的時間。
宛州就是這樣的布局,大周的城市,包括莫問他們居住過的清河城、青衣城都是如此。所以莫問他們百萬餓鬼才可以分為若幹個小隊,每隊都有一個頭領,分開住在城市的各個‘裏坊’之中。
其他的天下諸國,大部分也都是采用如此的布局。
平國、寧國、景國,乃至江國、祁國都是如此。
唯有儒教治國,商業發達的寧國掀了坊牆,實行了‘街坊’製度,在街坊間設有‘廂’,管理著街坊。
而雲國在立國之後,雲王任用儒家的賀禮為相,學習寧國的製度,也取消了坊牆。
但雲國才建國十六年,好多地方,變革仍未觸及,坊牆也尚未掀倒。
所以雲國的城市布局尤為混亂,屬於‘裏坊’與‘街坊’並存的形式。
而處在雲國與周國邊境處的雲東城,更加是這種混亂的集中體現。
他麵對一部分周國的商人,所以掀翻了一部分的坊牆,但是因為商人不多,坊牆也隻掀了一半左右。
所以雲東城同時存在了兩種形狀的街坊。
王顯與許方將軍很快的行動起來,一對對衙役和士卒四處出發,衝向雲東城各個街坊,先通知坊裏的‘裏正’和‘坊正’,然後與坊裏的人一起挨家挨戶的通知所有的人,讓他們盡快準備撤離。
雲東城大部分的人都聽說過‘毒王’,平日說起來,也總是說‘這個人嘛,壞得很,恐怖得很,是個大魔頭’之類的話,但其實,當時毒王到達雲河岸邊的時候,並沒有進入雲東城,而是從山裏繞城而過,所以哪怕毒王當初‘死於’雲東城,他們也並沒有見過毒王,更不知道毒王的恐怖。
此時王顯要他們離開,大部分人都覺得為難,猶豫著說:“可不可以不離開,當初毒王經過我們雲東城的時候,不也沒有死人嗎?”
也有人提出疑問:“不就是毒王嗎,當初他就被大王殺死了,怎麼還會出現?”
更有人口出狂言:“不就是毒王嗎,我看也不見得有多厲害,我們雲東城,上百萬人,幾萬大軍在這裏,難道還怕毒王一個人嗎?”
麵對這樣的質疑,坊正和縣衙的衙役覺得十分為難,他們不是雲燁、王顯和許方這樣的人,就算聽說過毒王,也不過是道聽途說似是而非。
此刻因為一個人,世子就要讓他們撤離,他們總覺得小題大做。
不僅僅是百姓,就算是這些衙役和坊正,也不見得願意離開。
幸好王顯和許方下的是死命令,這些衙役和士卒都隻能按命令執行,所以遇到解釋不了的情況,便粗暴而強硬的執行,所有通知到的住戶,必須在一個時辰之內,動身啟程。
他們等不了明天一起出城,上百萬的居民,要一起去雲陽郡,還不知會拉上多長的隊伍。
一些人便哭天抹淚,不願意背井離鄉,收拾東西便拖拖拉拉。
但其實那些衙役和士卒也沒有時間監視著他們盡快離開,要通知的人太多,一遍下來,就要一兩個時辰,然後再回來查看一遍,動身的人依舊很少。